阴历、阳历的由来是什么?( 三 )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法为“阴阳合历”的很好证明 。
再向前追溯,距今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其中的北斗、龙、虎及“大火星”图型,预示着中国古人天文观象,以及由此产生的“阴阳合历”,可能更早 。
中国的“阴阳合历”,在西周至春秋时,已经很“完善” 。
每个月,从初一开始,是“朔”,看不到月亮;每到十五,是“望”,恰好月圆 。这是“阴历” 。
不过,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说:“立春日,四时之卒始也” 。这是说,“立春”,才是一年四季真正的开始 。显然,这是“太阳历” 。
“立春”,包括“二十四节气”的另外二十三个,讲的是太阳运行一年之间不同的二十个“点位” 。进一步说,“四时”,指“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按照现在天文学的说法,春分和秋分,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夏至和冬至,则是太阳光分别直射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 。
以上,均与太阳运行有关 。
为何中国古人“舍简就烦”,非要搞出来一个很麻烦的“阴阳合历”呢?
司马迁下面这段话,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
其《史记.天官书》云:“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 。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
他说,人类初年,世间的君主就开始推测日月星辰运行来制定历法了 。但直到五帝和夏商周,天体运行规律和观测天象的重要性,才被明确和发扬光大 。……仰观天象,俯对地上的事情进行模仿,所以知道天上有日月,地上有阴阳;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天上有列宿,地上有府郡,一一对应 。天上的日月星“三光”,是地上阴阳二气凝聚而成,“三光”之气以地为本源,圣人因此得以统一天地而加以治理 。
古人观察天地、日月、昼夜等等,形成了世界万物皆有“阴阳”的观点 。
这是中国最早,也最有影响的哲学 。这种“法天阴阳”哲学,也深刻影响了历法的制定 。
“阴阳合历”,是中国最古老的“阴阳哲学”、易变转化思想的必然体现 。
阴历就是以月亮的运行推算的 。就是农历的月份 。阳历是以太阳的运行推算的 。如二十四节气 。所以咱们的农历是阴阳合历!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又称为阴历 。虽叫阴历,但实际上还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指定而成的 。其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节气 。而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 。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 。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 。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中,唯一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 。是汉朝初期初步定形,而后到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了更好的与世界交流,便采用了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 。西历后来的世界通行,成为公历,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 。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