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二 )


11.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 相与步于中庭 。B. 独往湖心亭看雪 。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更有痴似相公者 。
12. 【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 。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
13. 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 。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
【答案】部编初中语文集萃102658100
9. (1)一起 。(2)这 。
10. (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11. B
12. 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巯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
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
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
13. 横批:闲 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
【乙】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
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