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二 )


清明节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 。这得说说清明节的历史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其实,清明是节气,寒食是节日,现在已经把它合二为一清明节 。
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冬至后第108天,也就是阳历4月5日前后 。今年4月4日为清明节 。清明时节气温变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万物“吐故纳新”,对万事万物都体现有阴转阳的变化,因此,做为节气在古代农耕社会意义重大 。
作为节日,清明节有扫墓祭祖礼俗,其来源与古代信仰、祭祀、历法以及划分出的节气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
清明节有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祭祀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北方中原一带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 。《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历史亦悠久,周代即有,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到了宋代,上巳节突然销声匿迹,因上巳、清明、寒食三节日期相近 。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
有关清明的诗词很多,现摘录如下: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关于清明节寒食习俗的诗句,这最著名的一篇 。
2、《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3、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
4、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
5、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
6、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