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到底有什么用?请留下自己的观点,共同学习?( 二 )


一个较复杂的事情,一个图像,几秒钟,就一目了然 。要用嘴说,则快说,也要一个小时 。人类图像功能的退化,把人的时间,都耗在说话上了 。
现在,人们把图像语言,认为是不可思议,很神秘,很迷信的事情 。但在太古时期,这是极为普遍,极为正常的交往方式 。
宇宙生灵应用大法,避难就易,称为易法 。中国叫"易经",老百姓叫算命书 。
现今,在显态社会保存下来的,是三千多年前的"周易" 。在春秋諸子百家中,"周易",被视为众经之首 。
"易经"的显意,是指导人类如何适应第一性宇宙大法,即弱肉強食 。以求得生存,是预测 。"易经"的密(隐)意,隐藏在卦中,是功法 。
古代、近代、现代的法学家,法院等等,判断事物时,要查阅法典 。某某事,根据法典中第多少条,多少款,应该如何进行处理 。
太古人,远古人行事,也是先查阅法典 。方法,是用卜筮法来查典 。现代的"聪明人",均以为太古人,远古人,是用卜筮算命 。殊不知,那是一种太古和远古时代的法律程序 。
在太古、远古,掌握卜筮的巫,就是大法官、大法师,也是律师,也是审判长和决策人 。
故知,"易",不是算命书,是大法典 。卜筮活动,不是算命,而是在执行法律程序 。但是,若采用天眼断卦,就必有礼神,否则,得不到图像 。古代礼神,是因为只有相应了,才能得到图像 。以后,人类的天眼功能丧失了,看不到图像了,只能看到礼神的形式 。久而久之,人类就不明白,为什么非要礼神了 。故而称之为迷信 。
"易经",训练人看问题,最起码从八大角度看事物 。"易经"的每个卦爻,沒有一个是表出全意的,而是分散在一组卦爻中,卦中又套着卦 。这并不是老祖宗有意和子孙后代们捉迷藏,而是让子孙后代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世界的认识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最初,是口口相传,到了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后来通过联合诸侯乘帝辛东征发动叛乱夺得天下的周武王赐封亲爹伯侯为周文王,而贬封帝王帝辛为纣王),所以,周朝以后,这个西伯侯姬昌就成了周文王,而天下的帝君帝辛责备成为“纣王” 。所以,武汉话,也是湖北话中有“不服周”,就是从那个时候一直流传千古到今天 。“不服周”是指的周得了天下,但是,楚国人并不臣服于周朝 。因此,春秋时期,有春秋五霸,楚为大;战国时期又有战国七雄,又是楚国最大 。因此 楚国一直都是不曾臣服于周朝,这就是”不服周”的来历 。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渊源 。楚人好巫术,因此,排斥西伯侯姬昌的编写过的《周易》 。尽管楚国人发下毒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但秦统一后,却倾向于继承楚文化而焚书坑儒 。因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崇拜周朝的,并且也对《易经》进行了修订,最后成为六经之一 。而且被称为《周易》 。《周易》自焚书坑儒一直无法抬头,直到汉武帝由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令人怪异的是,从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开始禁锢,从此中华文化开始缺少了包容,从此民族发展开始失去秦汉的风范 。尤其是唐朝之后 ,汉文化走向衰败,经济发达,思想落后挨打 。而这个时候,很难说于半部论语制天下的儒家没有关系!而在独尊儒术之前的历史,我们可以对比研究,无论是法家还是黄老哲学都比儒家治理强!大家可能说到盛唐 。请注意,唐朝没有独尊儒术,而是三教合一,也可以说是三教九流 。正因为如此才有大唐盛世!
回到主题《周易》,通过上面的史实,也许已经看到了《易经》在历史中的位置,也懂得了它是儒家的六部经典之一 。但是,这里需要明确,儒家的《易经》和民间的《周易》已经不是一回事情了 。《易经》在周公之前是口口相传的,被西伯侯姬昌一编就成了“八卦”,到孔子再编就是六十四卦 。本来是记述天象预测来年的历书,主要用来推算国家大事的吉凶祸福 。传到民间就成了“周公解梦”的算命的天书 。所以,民间的《周易》易经已经成了一部迷信的解梦天数 。那么儒家的《易经》却是一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 。其包含哲学道理,我们今天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弄懂弄通 。比如阴阳鱼的八卦图 。所以,《易经》的作用在于对古代哲学的研究与探讨为我们今天所用 。而不是测字算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