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门神是怎么来的,蕴含了什么文化?( 六 )


封建社会帝王家的星星之火总可以影响到民间 。百姓听说这事儿后都纷纷效仿 。后来秦叔宝和尉迟恭走在大街上还看到了自己的画像贴在千家万户的门上 , 不时的自嘲一下 。
后来这个就作为一个文化流传了下来 。中国的文化都是有实际的事情为根基 , 慢慢流传 , 演变至今的 。每一个故事都脍炙人口 , 都值得寻味呀!
从中国民间习俗来看 , 门神 , 恰恰代表了中国人的神鬼观念 , 从来是实用主义 。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 中国人从来不信鬼神 , 从古至今 , 都只是利用鬼神 , 来规范民间行为 , 这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根本分歧 。

古代的门神是怎么来的,蕴含了什么文化?

文章插图
最早的门神 , 是神荼 , 郁垒 , 《山海经》里就有记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 , 蟠屈三千里 , 其卑枝东北曰鬼门 , 万鬼出入也 。有二神 , 一曰神荼 , 一曰郁垒 , 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 。”
说的是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 , 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 。这棵大桃树盘曲三千里 , 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 , 有一座“鬼门” , 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 。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 , 一位叫神荼 , 一位叫郁垒 , 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 。
关于门神的故事 , 在文字上有确切记载的时间是在东汉年间 。东汉学者郑玄在给《礼记·丧服大记》中的“君至 , 主人迎 , 先入门右 , 巫止于门外 , 君释菜”这一句做注释时 ,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君释菜 , 以礼礼门神 。”这是“门神”第一次在文字记载中出现 。
神荼、郁垒二人专门管鬼怪、邪物 , 能够驱邪避凶 , 所以受到了世人的敬仰 , 便把二人作为门神贴于门上驱邪挡煞 。最早的门神其实不是画 , 而是用模板雕刻而成的人形 , 把模板置于门上 , 更为立体 , 能够震慑住鬼神 。
到了后来 , 五花八门新增加的门神取代了神荼、郁垒等先秦门神 , 门神的含意、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延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后期新增的门神主要有“祈福类”、“道界类”、“文官类”、“武将类”及“其他杂类”等等 。祈福类如赐福天官 , 道界类如钟馗与王灵官 , 文官类魏征、包公和文天祥 , 武将类如秦琼与尉迟恭等等 。
古代的门神是怎么来的,蕴含了什么文化?

文章插图
仅仅从一个门神 , 就可以看到千年以来的变化 , 我们这个民族 , 从来不信鬼神 , 没有一以贯之的信仰 , 某个时期 , 就会出现某种信仰 , 时刻在变化之中 , 最有趣的是 , 我们自己一直在造神 , 包公 , 关公 , 黄道婆 , 只要是我们十分敬仰的 , 就给他个神位 。从而再一次说明 , 神 , 本来就是人创造的 , 而且被人所用 。
门神 , 就是民间信仰守卫门户的神灵 , 也就是司门守卫之神 , 人们将门神画像贴在门上 , 以求驱邪、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等 。
提到门神就会想到尉迟敬德、秦叔宝了 , 原因自不必说 , 想必大家说了解的 , 不过民间信仰的门神并非只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的 。可以主要分为驱邪类、祈福类、武将类、文官类等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