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 。
纪念袁隆平,跟浪费粮食是两回事 。就算没有袁隆平,也不能浪浪费粮食 。袁隆平让人民吃饱了饭,是中国人民的大恩人!子孙后代都应该永远铭记 。
而珍惜粮食,则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首惜福诗,却并没有被所有的人所谨遵、所铭记 。
节约,不仅是为了铭记 。更是一个人的品德和基本守则 。如果浪费成为习惯,再多的袁隆平也避免不了饥饿的发生 。
生活中两片人很多很多,历史上很多能臣,既是忠臣,也是奸臣 。
高产的杂交水稻是袁隆平研究出来的,但是大面积推广增产增收是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得来的,而这些浪费粮食的人是不懂得珍惜、缺乏道德教养的人!
【东平及时语】认为,身边很多人在朋友圈中纪念袁隆平却在生活中浪费粮食的重要原因,大致两点:
一方面纪念为中国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袁隆平先生,这意味着是对袁隆平先生的价值肯定 。附加一点:纪念袁隆平先生的次数还是有限的,甚至是一次两次,这属于人性良知的应景展现;而粮食在意识中的存在,似乎是属于永远廉价且用之不尽的东西,它应该属于部分人不在乎的范围 。
又例如一方面在纪念日背景下烈士纪念碑前,多数人都会低下平素昂贵的头颅,虔诚感恩挽救中国的烈士们 。附加一点:纪念烈士的次数还是有限的,而危亡的国家场景在意识中已经一去永不复返,浪费挥霍这些国家各种资产也不会伤筋动骨 。
上述状况,基本概之为心口不一 。
有些人把纪念袁隆平先生与习惯性浪费在不知不觉中割裂为两码事 。此处原因,应归结于个人本位的个性状况 。一方面不耽误纪念谁,一方面个人习惯使然又不惜诋损所纪念的意义 。所以,依然保持浪费粮食的习惯 。习惯的“意义”远大于“纪念”的意义,实则纪念是出自于其他目的的行为,包括形式跟风 。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在朋友圈中纪念袁隆平,却在生活中浪费粮食?】凡发生必有其原因 。事实上,衷心纪念和感恩对社会做出过贡献的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及其他,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而做到这些,根本不需要所谓的道德绑架 。表演系的很难做到这个层面的认知和体验 。
好了,欢迎关注和评论区讨论,谢谢!
纪念袁隆平是纪念袁隆平思想和人格的伟大,感恩他使普通百姓能吃饱饭 。
生活中浪费粮食的人一定不是稼穑的农民伯伯 。悯农诗:除禾曰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民怎忍浪费粮食 。其二是挨饿的人不浪费粮食,饥肠漉漉的人做梦到黄粱梦都香 。其三有道德修行的人不浪费粮食,这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感念半丝半缕之物力维艰 。以上三种人是真心实意感恩袁隆平先生,纪念他也使自已获的心香一瓣 。
一边纪念他,又一边浪费粮食的人是不种地的有钱人,有知识的文化人 。一斤粮食不如一瓶矿泉水值钱,不如一支烟有价值 。从价值上来说:浪费粮食无所谓 。认为浪费粮食一般上升不到道德的高度 。事实上这是道德问题 。`
纵观历史长河,吃饱喝足也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绝大多数时间总是在啼饥号寒中度过,所以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就是为政者努力的方向和不二信条 。新中国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于二零二零年底豪迈地向世界宣布初步消灭贫穷,但仍明确表示带领全国人民一个不能少地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 。
粮食的稳产高产,离不开工业的反哺 。机械化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化肥工业的迅猛发展让粮食有了粮食;水利的发展让靠天吃饭成为过去;而农业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单产量,所谓“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桃”就是这个道理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育种方面不但与中国,与世界而言也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而且还带出了一支能征惯战的科技队伍,促进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 。
- 9楼为什么不吉利
- 春节休息了两个月,五一为什么还要放假?
- 你喜欢枫树还是银杏树,为什么?
- 淘宝直播流量不精准怎么办?为什么下滑?
- 为什么总有女人会被渣男欺骗?
- 为什么说养猫穷三代
- 现在我有一个儿子,二胎却特别渴望要个女儿,为什么呢?
- 印度污染为什么比中国严重
- 电视剧中,你无法接受的男主角是哪一个?为什么?
- 溥仪死时为什么去故宫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