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腾向东流 , 滚滚西去不复还 。历史由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进入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 便由诸国争霸向七国兼并过渡 。各国想的不再是称霸于诸侯 , 而是想致对方于死地 , 兼并诸国 , 完成统一 。于是战国时局动荡不安 , 大小兼并战争不断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 哪个国家力量足够强大 , 就能兼并其他诸国 , 一统天下 。于是各国纷纷寻求变法图强 , 试图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笑到最后 。战国虽战乱频仍 , 时局动荡不安 , 但动荡也就意味着机会 ,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若能把握住机会便能勇立时代之潮头 , 商鞅就是其中一位 。
商鞅本姓公孙 , 原为卫国国君庶出公子 , 因此有人称之为卫鞅 , 后在秦国有功 , 被封为商君 , 商鞅便是其封号和本名的合称 。从小便好刑名之学 。
在魏险些被杀后投靠魏相国公叔痤门下 , 任中庶子(掌管公族事务) 。公元前361年 , 公叔痤病重 , 得魏惠王看望 。此时公叔痤便向魏惠王推荐商鞅 , 说:“我门下有中庶子名叫商鞅 , 虽年轻 , 但有奇才 , 愿我王举国而听之” 魏惠王不屑一顾 , 准备离开 。这时公叔痤又对魏惠王说:“我王如果不用商鞅 , 一定要杀掉他 , 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当时随口应下了 , 但心想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 , 语无伦次 , 于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随后等魏惠王离开后 , 公叔痤觉心中有愧 , 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 , 商鞅却认为魏惠王既然不采纳公叔痤的重用自己的建议 , 又怎会采纳其杀自己的建议呢?于是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
战国地图
离魏赴秦 , 得信于孝公公正是在公叔痤病死这一年 , 年轻的秦孝公赢渠梁即位 , 广求贤能之人 , 欲振兴秦国事业 。此时商鞅来到秦国 , 并且在秦孝公宠臣景监的推荐下得以面见秦孝公 。商鞅说孝公以“帝道”和“王道”思想 , 但孝公并不感兴趣 。在第四次朝见孝公时 , 商鞅将其“霸道”学说讲与孝公听 , 孝公非常感兴趣 。《史记》载:“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孝公彻底被商鞅的称霸之道所吸引 , 于是得到孝公的信任 , 打算任用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 。
秦孝公
“舌战群儒”但此时秦国的封建势力庞大 , 孝公恐天下人议论自己 。商鞅便说:“行动犹豫不决的人 , 不会搞出什么名堂;办事犹豫不决的人 , 也不会成功 。有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 , 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 。因此 , 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 , 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 , 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孝公说:“讲的好 。”此时反对变法的甘龙说:“并不像你说的这样 。历史表明 , 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 , 就能够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 , 能够使百姓安定 , 所以我们并不需要进行变法 。”商鞅说:“你所说的 , 是世俗的看法 。像你这样拘泥于书本上见闻的人 , 我是不屑于和你谈论改革的 。”反对变法的杜挚也说到:“变法的风险太大 , 而仿效成法却没有风险”商鞅说:“治世不一道 , 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 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 , 而循礼者不足多 。(大意为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 , 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 。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 , 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 。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 , 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这一辩论使孝公大为振奋 , 说:“商鞅讲的好啊 。”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 , 主持变法 。这就是历史上的名场面——商鞅“舌战群儒” , 这也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和法理上的准备 。
- 明史徐祯卿文言文翻译 徐祯卿传文言文翻译
-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
- iphone的屏幕镜像怎么连接电视
- 你还记得你高考过后的心情吗?
- nba每年都有选秀,那么多人进来能用的完吗?
- 电脑机箱有必要买1000以上的吗,电脑机箱有必要买贵一点的吗
- 你能够让理性战胜感性,彻底放下一个不值得你爱的人吗?
- 闲暇时光的唯美短句 适合发朋友圈岁月静好的句子
- 梦见打人是不是身体也跟着动?
- 四年级关于快乐的句子(40条开心快乐的经典句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