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养蚕作文开头摘抄 观察蚕宝宝日记怎么写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 叔叔从承德农林学校毕业 , 适逢唐山地区昌黎县蚕种场初创时期 , 于是 , 叔叔那一代人 , 理所应当地成为养蚕事业的开拓者 , 蚕场的建设者 , 荒山荒坡的拓荒者 , 以及昌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扛鼎者 。叔叔和他的同事们 , 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解放思想 , 打破成规 , 探索培育出适合昌黎地区种植和生长的阔叶桑 , 逐步扩展实验果园面积 , 开创了我国北方地区种桑养蚕育种的先河 。
我还记得奶奶教的谜语:“小米粒 , 真有趣 , 迎风长大黑蚂蚁 , 吃桑叶 , 吐蚕丝 , 织出美丽丝绸衣” 。谜底就是:蚕宝宝 。蚕在人的眼中被视为宝 , 亲昵地称之为蚕宝宝 。4000多年前 , 人们就学会了人工养蚕 , 足以见证人对于蚕的感情 , 该有多么古老与深厚 。
当桑葚红了的时候 , 鹅掌似的桑叶泛出墨绿色 。叔叔所在的昌黎县蚕种场开始忙了 。蚕场的养蚕工将越冬的蚕种拿出来 , 晾在荫凉透风的蚕房 , 那是蚕宝宝蜕变的蚕蛾子产下的蚕卵 , 黏在一张张隔年的草纸上 。每只蛾子一生能产下六七百枚卵 , 刺绣一般排列着 , 犹如金灿灿的小米粘贴画 。镌刻了无数生命讯息的整张草纸 , 就是捎给春天的联络图 。当春天扎稳了营盘 , 春风染绿了山川 , 桑叶肥了 , 原先黄橙橙的蚕卵渐渐转黑 。用不了几天的功夫 , 草纸上便开始蠕动起了蚂蚁般的黑点点——幼蚕 。
一个星期后 , 幼蚕蜕去谷壳般的黑衣 , 此时的蚕宝宝如有神助 , 气吹似得长个儿 , 真可谓一天一个样 , 三天大变样 。蚕的食量也随之大增 , 白天要喂两次桑叶 , 这些蚕宝宝们将桑叶吃得剩只下一根根叶茎 。晚上也要喂一次夜食 , 所以蚕房内昼夜都要有人照应 。人们从蚕房附近经过 , 都能听到蚕吃桑叶的“沙沙”声 。蚕一刻不停地在吃 , 人们则忙着采桑、运输、喂食 , “一条龙” 作业流水线一刻也不停歇 , 足见正值“催蚕期”的养蚕人是何等的辛苦和忙碌 。
【优秀养蚕作文开头摘抄 观察蚕宝宝日记怎么写】蚕属于全变态的昆虫 , 这样急匆匆地蚕食桑叶的目的 , 只是为了快速催肥 , 让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成熟蚕宝宝 , 一个人见人爱的胖姑娘 。一个月以后 , 蚕个个出落得体态丰满、圆润 , 通体透亮 。此时的蚕便不再进食 , 耐心等待作茧自缚那一神圣时刻悄然到来 。
趁蚕不再进食的当儿 , 人们忙着在一根根的竹竿上 , 捆扎一圈圈的麦秸 , 就像用于插糖葫芦的草把子 , 人们将这样的麦秸把子 , 均匀地放在蚕丛中 。养蚕的人形象地说:蚕要“拜把子”了 。所谓的“拜把子” , 就是蚕宝宝爬到麦秸把子上 , 开始了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作茧自缚——结茧了 。人们将蚕茧从麦秸上剥离下来后 , 放上些时日 , 然后取一些在耳畔摇动 , 听听是否能摇响;如果响了 , 说明蚕已衍化成蛹 , 蚕丝也已成熟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旧石器时代 , 人们知道了吃桑椹和野蚕茧 。进入新石器时代 , 人们通过咀嚼蚕茧 , 发现蚕丝并用原始的腰机织成丝织品 。在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 人们学会了人工养蚕 。因为养了蚕宝宝 , 从而开辟了我国古代连通世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