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故事和道理 江淹江郎才尽的故事

江淹其人 , 以一句“江郎才尽”一句“梦笔生花”而传世 。传说他年轻时曾梦见笔上生花 , 神人持笔以赠 , 醒来便成了文才绝佳之士 。后来为官日久 , 又梦见神人来 , 收回往日所赠之笔 , 于是自此再无佳句 。
多少年来 , 人们以“江郎才尽”比喻一个人才思枯竭 , 计穷志短 , 令人对江淹其人只留下一叹 。
中国古代历来重文艺而轻管理 , 对江淹的不公正便是一例 。
江淹是南北朝时人(公元444–505年) , 年轻时确实诗赋精妙 ,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少时孤贫好学 , 后来曾陷冤狱 , 就是靠一封文情并茂的申诉信而获释并获得任用的 。
江淹不仅有诗赋文才 , 而且有管理能力 , 两者高下 , 恐怕是很难比较的 。但在南北朝历经数个朝代 , 擅长诗文的不少 , 从政而获得好名声如江淹的并不多 。
正因为江淹从政 , 偏又遭逢乱世 , 政局不稳 , 日理万机,工作投入 , 诗文渐少 , 隹句渐稀 ,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诗尽未必是才尽 , 佳句少未必是才思少 。这一点 , 看看他的政绩就知道了 。
公元485年 , 他当上了尚书左丞 , 后来又兼任了负责考核官吏的御史中丞 。当时人们对他说:“你从前在尚书左丞的职位时 , 没有公事不随便出行 , 处理政事能宽严相济 , 现在干这一职 , 足可以震慑百官了!”
江淹回答说:“现在的情形 , 可谓‘当官而行’ , 我更担心自己的德才不负众望了 。”
以此看来 , 江淹是个认真严谨刚正廉明的官 , 这种生活 , 显然会影响他的诗赋创作 , 但却使他能做个世人称颂的清官 。
果然 , 他一上任便查办了不少不称职的官员 , 弹劾了中书令谢朏、词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等有劣迹的官员 , 下令拘捕了前裣州刺史刘竣和梁州刺史阴智伯 , 起出赃物巨万 , 交付廷尉处置 。还有一批不称职的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 , 也纷纷被江淹弹劾 。
在那个吏治不佳的时代 , 江淹可谓做了一篇朝野瞩目的好文章 。自此 , 朝廷纲纪肃然 , 以至齐明帝下了这样的评语:“宋世以来 , 不复有严明中丞 , 君今目可谓近世独步 。”
可见 , 江淹把才情用在治理政事之上了 。
公元500年 , 发生了叛乱 , 叛军围困京城 。朝廷上许多大官为保乌纱前程 , 都纷纷与叛军联系 , 投递名刺 , 以求日后改朝换代仍可做官 。只有江淹全不理睬 , 称病在家 , 就是不与叛军来往 。平叛之后 , 世人都叹服他的节操和见识 。
尽管江淹政绩很好 , 朝野称颂 , 但他并不贪恋功名富贵 , 屡屡请求辞官归故里 , 因为他的才能声望而不被批准 。对此 , 他也看得很清楚:“这哪是我该做的官啊 , 过路的人都会明白 , 只不过是借重我的虚名罢了 , 何况天时人事很快就会变化呢!”
但他依然尽忠职守 , 不徇私情 , 秉公办事 。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 封醴陵侯 , 他极力辞职 , 终于在58岁时借口生病交出权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