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全诗赏析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二 )


“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举,而用一个“捉”字联系起来,点出了矛盾双方和矛盾的性质,从而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及其悲剧性的结局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 。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意就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一段时间,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此后的“听妇前致词”、“如闻泣幽咽”,也已经在这里埋下了伏线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因为在当时,由于有“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新婚别》)之类的迷信,抓兵一般是不抓妇女的——当然也有例外 。
“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 。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密切关系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出看门”的老妇遇上的如果不是凶暴的县吏,而是象杜甫那样“穷年忧黎元”的客人,就不会无端苦“啼” 。很明显,“吏呼”是因,“妇啼”是果 。在现实生活中,无风不起浪;但在高明的画家笔下,并不写风,只写波翻浪涌,而风自见 。杜甫在这里正用了这种手法 。他在用两句诗写出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因果关系之后,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的情状也不难想见 。“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 。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面对如此凶暴的县吏,不可能主动地同他们谈家常 。老妇的每一句回答,自然都针对着县吏的逼问,因而逼问的内容,都从回答中暗示出来,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还显得很健谈;而县吏,则还懂得让人把话说完的道理,在那里洗耳恭听 。完全不是这回事,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 。可以想见,这里针对是史的第一次逼问啼诉的 。在这以前,诗人已有“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 。等到“老妇出看门”便扑了过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一个空,于是怨出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二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 。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倍,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 。合理地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了一句“惟有乳下孙” 。在老翁逾墙逃走之后,“室中”实际上有三个人 。老妇先说“室中更无人”,意在藏过媳妇和孙子 。如今孙子已被发现,则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藏过媳妇 。所以在供认有个孙子时,特意用了个“惟”字 。“惟有”者,“只有”也,“更无”也 。用“惟有”二字,其生怕儿媳妇被发现的心理活动已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她又要强调孙子很小,所以又用了“乳下”二字 。满以为这样一说,媳妇和孙子就都可以保全;万没想到既凶又奸的县吏又从这一回答中抓住了把柄,追问道:“‘乳下孙’吃谁的‘乳’?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 。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 。)但县吏仍不肯罢手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呼”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