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 。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杂言诗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 。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 。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 。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
【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1.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
2.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
答:①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 。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③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 。(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3.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答:作者认为人的命运各不相同,门第决定人生,透露出一点宿命论思想 。(意对即可)
4.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 。
答:表面上,诗人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在说人们应该像接受泻地之水一样,接受“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不必“行叹复坐愁” 。实际上,在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忿懑不平之气 。既然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那么人的贵贱不是被家世门第决定的吗?因此,诗人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 。
5.前四句作者言不当愁,第五、六句接着写借酒浇愁 。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
6.诗歌开头四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认识和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认为人的命运就像倾倒在平地上的水,“各自东西南北流”,这都是安排好了的,不用哀叹愁苦,表现出作者对从愁苦中求得解脱的渴望 。
7.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
- 天热心慌难受怎么回事
- 一个人伤感难过的爱情句 男人耐不住寂寞的句子
- 有关离别伤感难过的心情说说 表达舍不得离别的词句
- 69年属鸡的运势
- 水瓶座的男人更难懂 深沉似水孤身承受
- 注册天猫旗舰店的条件是什么?难吗?
- 龙之谷手游技能模拟器 龙之谷 技能
- 七夕节祝福的句子
- 在闲鱼上怎么卖东西赚钱,闲鱼最近东西很难卖
- 小儿难养评价 小儿难养经典台词 古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