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
诗词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
【月夜忆舍弟赏析及全文解读 月夜忆舍弟古诗意思是什么】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
- 原文赏析及诗意注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
- 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翻译赏析 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翻译
- 孩子吃什么记忆力最快
- 回忆杀 中岛美嘉恢复听力后再唱名曲
-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
- 60后,70后,80后还记得你过中秋节都有哪些难忘的记忆呢?
- 有什么方法可以系统的进行记忆力训练?
- 如何有效提高儿童记忆力?
- 全民枪战记忆的xy轴设置
- 在初恋时有体会到什么感觉吗?你觉得你的初恋是美好的回忆还是恨之入骨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