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朗读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 三 )


解读:此章时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表明了社会礼法制度 。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各归其位,摆正位置 。同样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 。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
解读:此章谈论的是从政为官要忠诚和勤谨的问题 。身居官位,则要始终如一,不要懒散,懈怠政事 。执行君令时,要以忠信,竭心尽力而为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熟敢不正?”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
解读:孔子十分注重为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上位的为政者能够做到正己,以身作则领导榜样的力量,下属也会深受影响,不敢越矩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解读: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以为杀掉违法乱纪的人,而亲近有德的人就能使天下有道 。孔子则一向主张以道德感化人民,不主张刑杀治国 。在谈到政治效应时,主张以德政来使民心归附,杀伐虽然能威慑众人,却不能真正使人心归服,而且容易埋藏危险的种子,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杀光,以仁德治国,得民心者得天下 。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 。”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
解读:从政六字三原则:“先之、劳之、无倦”治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公司同样如此,作为公司的领导,当大家在做具体的工作时,得想在员工的前面,想别人之所未想,提前考虑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在具体的规划制定之后,要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努力,甚至要比员工更加努力,只有这样公司才能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作为领导者还要不知疲倦地奔波忙碌,既要统筹指挥全局,又要协调帮助个体 。只有在具体的工作当中用实践去践行“先之、劳之、无倦”的六字标准,才能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好领导 。
“苟正其身矣,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译文: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解读:正人先正己,孔子再次强调”修己才能治人“重德治的重要思想 。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 。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 。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
解读:领导者需要要一个长远的眼光 。人们都说一个人的眼光往往决定这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一个领导的眼界如何,往往关乎这个企业当下的成长和将来的业绩 。一个目光短浅的领导者总是贪图眼前的小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少企业都是只顾眼前利益,以次充好者有之,欺诈客户者有之,制假贩假者有之,这都是目光短浅、不顾长远的做法,作为领导者,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事要有一个良好的耐心;同时也得告诫自己,处事要有长远的眼光 。遇事不急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