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的历史故事 苏武的故事简介

【苏武的历史故事 苏武的故事简介】
随着李广战死沙场,卫青年老体衰,霍去病英年早逝,没有名将的岁月变得平淡起来 。汉武帝晚年,疲惫的汉朝开始与匈奴寻求妥协 。老百姓更喜欢汉武帝这种难得的平和,因为正是这种平和给匈奴人民带来了和平的福音 。
福音的传导者只有使者,于是长长的军事家名单被苏武、张骞、班超等外交家所代替 。
第一位外交家名叫苏武,是名将苏建的后代,出场时间是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匈奴到汉朝求和 。作为回应,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随从是副中郎将张胜和假吏常惠等百余人 。
40岁的苏武只得与爱妻无奈别离 。他挥泪写下了《留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欢,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在诗中的担心并非庸人自扰,使者在当时是提着脑袋用舌头作战的高危职业 。
苏武一到匈奴就遇到了麻烦,先前随同卫律投降匈奴的虞常暗地与旧友——汉朝副使张胜联络,图谋杀掉顽固追随匈奴的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邀功请赏 。阴谋败露,且鞮侯单于(第九任单于)将主谋虞常砍了脑袋,并将同谋张胜和毫不知情的苏武、常惠囚禁起来 。审讯的结果出乎意料,同谋张胜禁不住折磨很快宣布投降,蒙冤的苏武和常惠则宁死不屈 。匈奴人将苏武幽禁在大窖中,断绝了水粮 。当时天降大雪,苏武便以雪就着毡毛充饥 。几天过去了,苏武竟然还活着 。
消息传进大帐,一向迷信的单于认为苏武有神灵保佑,便不再试图饿死他,而是将他和随从分开流放 。苏武的流放地是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任务是放牧公羊 。鉴于苏武有着使者的特殊身份,匈奴在名义上并没有将他终生流放,而是向他承诺:“羝乳乃得归 。”(公羊生崽方可返回)这一判决令相当于一个有罪的美国人被判了280年有期徒刑 。
漠北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生长在中原的苏武度日如年,更为严酷的是,匈奴断绝了口粮,逼迫他归降,宁折不弯的苏武只得挖树洞中的野果充饥 。苍天、草场、风沙、严寒、狼群、寂寞伴随着这个铮铮铁汉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冬夏 。从此,一个经典镜头定格在中国历史上:一位白须飘飘、满脸沧桑的老人手拄旌节遥望南天,背景是茫茫的草原、成群的公羊、高飞的大雁和苍凉的晚霞 。
年复一年,匈奴单于已三易其人:李陵的岳父且鞮侯、且鞮侯的长子狐鹿孤、狐鹿孤的儿子壶衍鞮 。幼小的壶衍鞮被生母和丁零王扶上台后,匈奴在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二年(前85)发生分裂,汉昭帝趁机派使者前往匈奴所要苏武,但得到的答复是苏武早已死亡 。
当汉使第二次出使匈奴时,滞留匈奴的常惠以重金买通匈奴卫兵,偷偷将苏武牧羊的实情转告了汉使 。使者在面见壶衍鞮单于时称汉帝在上林苑狩猎时射下一只大雁,雁爪上绑着一封书信,信上说苏武就在北海放牧 。故弄玄虚、巧舌如簧是使者的基本素养 。
壶衍鞮单于闻听此言,震惊不已 。他的确见识过苏武的忠义,也听说过“感天动地”这句汉话,但从来没有听说过大雁也会被感动,并且穿越了风沙弥漫的万里长空 。于是他诚惶诚恐地把苏武从北海接回来还给了汉朝 。“鸿雁传书”的典故从此诞生 。
苏武回国时,长安万人空巷出城迎接 。经过十九年的风霜雪雨,他须发全白,满脸沧桑,不变的只有他手中仍握着的代表庄严使命的旌节 。八百多年后,唐代诗人杜牧仍在感叹:“何处吹茄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