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首先是自尊,是一种内在价值 。哪怕人生境遇困顿不堪,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依然可以在心灵层面,保有尊严地活着,有坚守,有敬畏,有所为有所不为 。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不能用外在的地位、财富和权势来标榜、衡量,而是诉诸于人的内在价值 。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同样高度肯定人的内在尊严 。“嗟来之食”的故事就出自儒家经典《礼记》 。《孟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箪”是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盛食物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蹴尔”是用脚踢 。孟子提出这样一个情景:只要得到一筐饭、一碗汤,就可以保全性命活下去,得不到就要饿死 。如果救济者盛气凌人、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愿意接受;如果救济者用脚踢着将食物施舍给别人,就算是乞丐也不屑一顾,耻于接受这样的侮辱 。
【文言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那位齐国饥民首先捍卫了自尊,才最终赢得了他人(黔敖)的尊重 。
此外,“嗟来之食”这个小故事或许还隐含这样一层意思:尊严没有贫富、阶级、身份之分 。故事里塑造了“高贵的穷人”和“丑陋的富人”这样二元对立的形象,两人品行的高洁与鄙陋,与他们的财富、境遇刚好形成某种戏剧化的错位 。最终要表达的意思是,哪怕是社会最底层的一位灾民,只要他自尊、不自轻自贱,同样有资格骄傲地享有作为人的尊严 。
士可杀,不可辱:尊严与生命之间的抉择
有意思的是,据说孔子门徒曾子听说了这件事,并不完全认同“不受嗟来之食”的行为 。曾子说:当黔敖无礼羞辱他的时候,应当拒绝 。但是当黔敖诚心道歉之后,大可不必那么固执,还是可以接受救济的 。
曾子的观点圆融、通达,而齐国饥民的抉择可谓决绝、刚烈 。很难简单论断,二者谁对谁错、谁是谁非 。关键是,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那种决绝与刚烈——为了尊严可以连生命都舍弃 。
这就涉及到儒家思想中“士可杀,不可辱”的观念 。这句话同样出自《礼记》:“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 。可杀而不可辱也 。”儒者可以亲近但是不可以威胁,可以接近但是不可以逼迫,可以杀害但是不可以侮辱 。
为了尊严,连性命都可以不要 。背后的逻辑是,将尊严视为“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尊严是人身上不可剥夺的价值,连尊严都没有了,像条狗一样活着,人就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不是作为真正的“人”存在 。
另外,我们还要将“不受嗟来之食”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看待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中有一股“轻生重义”的风尚,将生死看得很轻,将气节看得很重,留下许多为了“义”或自尽献身或慷慨赴死的故事 。譬如《史记·刺客列传》里的荆轲、曹沫、专诸、豫让、聂政等游侠义士莫不如是 。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从儒家“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思想观念,以及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或许可以比较贴近地理解,“不受嗟来之食”背后的真义 。
古籍掠影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檀弓》)
- 孙膑赛马文言文翻译注释 孙膑赛马文言文翻译
- 文言文赏析及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原文和翻译
- 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画蛇添足翻译及原文
- 列子学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 列子学射文言文翻译
-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和原文
- 嗟来之食告诉我们的道理 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
- 谢弘微传文言文逐字翻译 谢弘微传翻译及注释
- 邹孟轲母内容及全文解释 邹孟轲母文言文翻译
- 厚德录许昌士人张孝基 许昌士人张孝基文言文翻译
- 商陵君养龙注释译文 商陵君养龙文言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