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杰资料「李晓杰在哪里」( 五 )


李晓杰:我觉得对于一般的史地爱好者来说 , 看概述编和后面的图表就可以了 。 我也接到过国内一些读者的来信 , 还没有人反映这本书他们看不明白 , 只是觉得看得有些吃力 。 其实这本书我觉得一般人也很难系统地去看 , 要查阅的话就看概述编 , 想知道具体考证过程再去翻考证编 。 后面所附的表 , 其中节度使沿革表(《五代十国方镇建置沿革表》)只是一个时间表 , 没办法看辖区的 , 但每个方镇的序号和概述编中的序号一致 , 可以方便查找 。 节度使辖区的沿革表(《五代十国政区沿革表》)不仅有时间的变化 , 还有地域的变化在里面 , 通过阅读表格也能很快了解想知道的情况 。 按理说有地名索引的话可能更方便 , 不过从印刷成本考虑这套书都没有 , 所以有人建议在全套通史出齐以后可以考虑编制一个总索引 。
《五代十国时期南北各政区与割据势力兴衰示意图表》(《五代十国卷》卷首附图)
澎湃新闻:五代十国时期除了节度使(方镇)、州、县这三种最基本的行政区划单位外 , 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行政区划单位 , 其中“军”是比较特别的一种 , 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李晓杰: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应该是从唐代承继而来 , 但在性质上已经发生了一些转化 。 从政区的角度来看 , 实际上有一个从军事的“军”到行政的“军”的逐渐转化过程 。 五代的“军”比较复杂 , 向行政转化的“军”级别有三种:直属京军、准州级军、县级军 。 这是五代的特色 , 到宋的时候“军”的情况就开始简化了 。
我们怎样判断五代时期“军”的级别呢?其实主要是通过统辖关系来判断的 。 由某县(或县级政区)而升置 , 一般仍领原县并由某政权直接统辖的称为直属京军;由某县一部分地区升置(不领县)或降某州而置(领县)并由某节度使统领称为准州级军;升某县内的镇、监等军事、经济要地或降某州为军 , 其下皆不领县 , 由某州统领 , 我们称之为县级军 。
澎湃新闻:通过三个不同时段(先秦、东汉、五代十国)政区地理的研究 , 您认为这三个时期政区各有什么特点?由此您认为断代政区地理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李晓杰:先秦时期政区尚处于逐渐完善阶段 , 为雏形期 。 真正地遍设政区 , 应该是在秦统一之后 , 之前的政区在形式上我觉得也比较简单 , 像郡与县 。 层级也是慢慢形成的 , 从春秋到战国 , 而且不一定在某一政权统辖范围内遍设政区 。
总体来讲 , 先秦政区属于草创阶段 , 我们对于其内部的一些运行机制了解得也不是很详细 , 而两汉政区就比较成熟了 。 东汉虽然仍是郡(国)县两级 , 但是东汉边境政区的变动比较明显 , 像西北的金城郡经常内迁 , 西南的政区也常受到周边少数部族的影响 。 东汉边郡的变动比较明显 , 这和当时东汉统治力量的强弱变化有很大关系 , 因此也就出现了“侨置郡”的问题 。
另外 , 东汉郡国的“国”是虚的 , 已经和郡的性质没什么两样了 , 只不过还保持这一名称而已 , 更不用像西汉那样担心王国叛乱割据了 。 五代十国时期随着政权的频繁更替 , 政区的归属变动比较频繁 。 另外 , 有一些新置政区的出现也比较明显 , 像南方一些政权把自己统辖区域内政区的幅员进一步划小 。 北方的新置政区不如南方频繁 , 但节度使的军号随着政权变动而更改的较多 。 还有就是 , 五代十国时期基本行政区划单位的种类已经明显增多 。
所谓政区地理与沿革地理最大的区别 , 就是沿革地理着重纵向的行政区划建置的改变 , 而对行政区划辖区的揭示不明显 。 政区地理实际上重点关注的是横向的政区辖区的变化情况 , 同时并没有舍弃对纵向的政区变动的关注 , 换言之 , 政区地理是在沿着政区纵向变化展开的同时对横向政区的辖区变动进行关注与揭示,而沿革地理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 它只关注政区纵向时间内的变化 , 即在不同的时间里政区是如何变动的 , 并不涉及在同一年里不同政区及其辖境的状况 。 例如沿革地理可以告诉你某一政区唐代如何 , 宋代如何 , 但是无法告诉你在唐代或宋代某一年该政区与其他并存政区的状况 。 而政区地理不仅可以告诉你某一政区(包括辖境)逐年的变化 , 而且还可以逐年揭示不同政区及其辖境在同一年的变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