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祝寿的小故事( 三 )


唐吏部出世时,正是凌晨,满天漆黑 , 突然间彩云朵朵,红光闪闪,人们都惊呼:“半夜出阵日啦!”原来是唐吏部哇哇堕地,过了一会儿,彩霞红光便自动消失了,从此潮汕有了“半夜出阵日”的俗谚 。唐伯元小时,在村里一个学堂读书,经过一个小小的土地庙,唐伯元对母亲说:“我刚才走过时 , 土地神和夫人站起来向我行礼 。”母亲气极了 , 打了伯元一个巴掌:“放肆,连神灵也可拿他取笑,今后无论谁,凡长辈都要尊敬,不得拿他们取笑 。”
伯元对母亲说:“你不信,可以先放两只贝壳在土地老儿膝盖上试试 。”明天早饭吃过,伯元母亲就带了4个贝壳,带伯元上学 。到了宫旁,先叫伯元躲了起来 , 然后把贝壳放在土地神和夫人的膝盖上,回头再带伯元走过 。伯元母亲尽管看不到土地神夫妇站立起来,却当场看到4个贝壳噼啪落地 。这样,伯元母亲才相信他儿子说的是真话 。
地方色彩比较浓的关于土地神的故事是土地神与“牙祭”的故事 。
5、中秋小故事之中秋节为什么要祭月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中秋节的时候都要举行一个容重的仪式,什么呢?就是祭月,那么童鞋知道祭月在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中的原因吗?不知道也没关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要祭月吧 。
所谓“日者,阳之主” , “月者,阴之宗也” 。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 。《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 。”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 。中秋夜迎寒 , 亦如之 。”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 。《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 , 祭月于坑穴 。《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 。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 。秦始皇祭日于成山 , 祭月于莱山 。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 , 行朝日夕月之礼 。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 。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 。
《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 。”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 。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 。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 。”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 。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民间 。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 。同时 , 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 , 女人则求貌美如仙 。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 。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 , 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 , 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
明清时期 , 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 。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 。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 。纸小者三寸,大者丈 , 致工者金碧缤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