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写作背景资料100字 马诗写作背景资料简短出关( 二 )


【诗句翻译】: 平沙万里 , 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 , 一弯明月当空 , 如弯钩一般 。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 , 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 , 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 , 立下功劳呢?
【解析】:
首二句勾勒的是一幅辽阔雄浑的大景观:平沙万里 , 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 燕然山上的新月 , 如弯刀般高悬 。 这「月似钩」带有思战之意 , 而燕山也是要让读者想到战斗 , 不过 , 李贺当时面对的并非边患 , 而是藩镇之祸 。 后二句是说:到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 , 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 , 建立功业呢?诗人是借咏马言志 , 诉说自己盼望建功立业却不获赏识的苦闷 。 李贺另有《南园十三首(其五)》云:「男儿何不带吴钩 , 收取关山五十州?」所倾吐的 , 也是这种报国情怀 。
有关马诗的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 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 , 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对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的渴望 , 但是这些都是诗人不可能得到的 【赏析】《马诗》同题二十三首 。 这组诗 , 虽寄托不同 。 但基本精神都是写渴望建功立业的怀抱 。 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 可以作为二十三首诗的代表 。 文章来自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 。 自汉迄唐 , 这些地方 , 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 , 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 , 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 。 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月似钩” , 略作点染 , 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 。 平沙漠漠 , 朔风浩浩 , 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 。 更加浓悲壮的气氛 。 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 。 那么 , 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 。 唐代的边塞诗人们 , 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 , 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 。 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 , 突出其酷烈 , 说峰巔残月似徇 , 烘托其惨澹 , 可谓传神之笔 。 这两句写边塞 , 境界阔大 , 气势磅礴 。 后二句借骏马喻怀抱 。 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 , 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 , 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 。 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 , 一旦得展骥足 , 即可万里腾骧 。 主人饰马以“金络脑” , 表明特见赏爱 。 诗人借此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 。 但这不过是诗人一己的愿望 , 所以说“何当” 。 “何当”一语承上启下 , 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 , 又表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渴念 , 以千钧之力逼出结尾这一句:“快走踏清秋 。 ”这十个字 , 感慨奋发 , 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 全诗雄健 , 豪迈 , 一气贯接 。 清人方世举评 , 《马诗》说:“乃聚精会神 , 伐毛洗髓而出之 。 造意撰辞 , 犹有老杜诸作未至者 。 率处皆是炼处 。 ”其推许是很高的 。
马诗的内容和作者以及作者的朝代和诗意展开全部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 , 共二十三首 。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 , 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 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