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原理

1、坎儿井原理【坎儿井原理】1、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找水源,在一定间隔处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
2、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
3、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 , 也是送气通风口 。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 。
4、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 。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 。
5、龙口是坎儿井明渠、暗渠与竖井口的交界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地层渗透,通过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个出水口 。
6、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 。顾名思义,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沟渠 。人们在一定地点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 , 就称为涝坝 。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 , 就送到哪里 。
2、坎儿井分布在什么地区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 。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 , 古代称作“井渠”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不同地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
3、坎儿井的历史@>@坎儿井的历史: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 。有中国第三大工程之称 。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在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块上刻有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分布图,说明了坎儿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汉武帝时期,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 。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 。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 。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 。
4、坎儿井是谁发明的呢坎儿井并没有记载是谁发明的,只是记载创始于西汉 。坎儿井是新疆一种特殊的水利工程,始建于西汉 。本工程共有6个竖井 。地下渠改道显然是一口现代的卡纳井 。坎儿井是新疆独特的灌溉取水口工程 。新疆部分冲积扇地貌区土壤多为砾石,透水性很强,雪水溶入山中后,大部分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较深 。新疆的劳动人民吸取了井渠法的施工经验,将其应用于新的地理条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灌溉工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