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 。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五行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D.顺其自然
答案:B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
2、中庸之道的精髓指什么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
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 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 。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 。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 , 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 。
只有坚持至诚原则 ,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 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 , 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
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 。
3、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意思为不偏不倚 , 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 。
中庸之道的“中”是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 , 要在其位谋其职 。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 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
4、如何才能做到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 则知天矣”讲起 , 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 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 , 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