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盖弥彰什么意思啊

1、欲盖弥彰什么意思啊1、欲盖弥彰,汉语成语,意思是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出自《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欲盖弥彰 。
2、典故: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国大夫黑肱,背离邾国而投靠鲁国,他的封地滥(今山东滕州东南)随之而并入鲁国的版图 。(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是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
3、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记下了这段历史:“冬,黑肱以滥来奔 。” 《春秋》的文笔,过去一般文人都认为它是最简练的,叙事和评论、贬责和褒扬,措词用句,都很严谨而恰合分寸 。《左传》阐述《春秋》说:黑肱并非高贵人物,按《春秋》的编写原则,本可不必记载 , 更不必写出名字 。但是因为国土有变动,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记上一笔了 。(“贱而书名 , 重地故也 。”)《左传》还发表议论道:“这样看来,一个以封地叛国的人 , 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会因此而出名,而且会因此而使他的叛国罪名永远无法掩盖 , 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 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个美名而无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恶名要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惩不义也 。”
4、清代学者顾炎武对于上述《左传》的议论加以补充道:“或欲盖而名彰 , 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 。”(参看“董狐之笔” 。崔杼,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 , 却叫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 , 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 。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处死了 。但是继任的史官仍然只记“崔杼弑君”的事实 。崔杼一连杀了三个史官,他的弑君之罪不但隐瞒不了 , 反而愈闹愈大,罪行愈显著了)顾炎武举了赵盾和崔杼杀害了国君而不承认的人为例,说是“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 , 和上述“欲盖而名彰”意思一样 。
5、《申鉴·时事》也有与此类似说法:“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彰” 。
2、欲盖弥彰惩不义也是什么意思欲盖弥彰,惩不义也的意思是:有人想要掩盖反而明白地记下了名字,这是惩罚不义的人 。出自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 , 惩不义也 。”
左丘明是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
3、欲盖弥彰是什么意思欲盖弥彰是想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暴露得更加明显的意思 。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文字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 。新词典词语丰富,信息量大 。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词语有2字、3字及4字的分类,但请注意,词语不属于成语一类 。本意是指词的起源义,即词的最初意义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意引申出来的并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比喻义是由词的本意(或引申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意义 。注意比喻义不同于比喻句 。比喻义是词的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比喻句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间才应用的,是临时的 。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实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 。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 。带有憎恶 , 贬斥意味的词语叫贬义词 。可以用在好的方面 , 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