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中元节的传说( 二 )


道教的说法则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也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受领阳间香火事宜 。另 , 灵宝派等一些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有“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 。如宋末元初林灵真所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写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乔二大圣” 。
华人社会则多采佛教说法,各类法会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 , 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 。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节时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 , 待到七月一过,一般会火化大士爷像、位,送其登天 。在南洋,华侨风俗 , 中元普渡时,会悬挂写着“南无渡幽拔苦无量寿佛”或“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之类字样的幢幡于大士爷神像之侧,甚至是神像手上;如书“渡幽拔苦”之类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领亡灵往生佛国,若写“分衣施食”等等词汇 , 则指祈请阿弥陀佛助大士爷,平均分配纸钱、衣物、食品予众家亡魂 。
平安米
在香港,盂兰胜会后会有派“平安米”的活动,所派的米本是用作施食 , 放于招魂台和面燃大士普渡真君(大士王)神像附近,正向经坛方便鬼食用 , 人们相信瑜伽焰口之后,食物会增加千万倍;仪式过后 , 食物形虽在而质已变,变得淡而无味 。但丢弃又觉得浪费,于是就把白米派给穷人,美其名为“平安米” , 既能积德,又能物尽其用 。
传统上这些米并非用作取代贮粮,而是每次沟一小撮到原有的米粮中一起烹煮,寓意长食长有 , 以保平安 。近年人们不了解这些米的真正意义,加上心态改变,部份施米者视之为一般的“慈善活动”,派高价名牌白米,与盂兰本义有违 。受米者亦把所派之米视为福利捐献 , 当作生活必须,不惜追索 , 甚至转售图利,已失去原来避免浪费的意义 。
中元节简介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元节”是道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 ,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 , “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 , 向祖先报告秋成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传统节日中元节的传说】中元节文明祭祀方式
1.环保祭祀:用鲜花、电子香烛等新型祭祀品替换蜡烛、纸钱,可用逝者生前最喜爱的物品 , 鞠躬、默哀追忆亲人 。前往骨灰寄存处或安葬骨灰公墓进行祭祀,提倡“五个一”祭祀方式,即:献一束花、挂一根丝带,念一封信 , 读一首诗,唱一首歌 。
2.网上祭祀:通过开设有网上纪念馆的公墓或殡仪馆 , 采取绿色低碳的网络祭祀来缅怀逝者 。
3.音乐追思:听亲人最喜爱的歌曲、看照片、忆往事,表达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之情 。
中元节历史发展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 。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 , 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 , 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 。民间有慎终追远的传统 , 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举行 。如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 。”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 , 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 , 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