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有什么特点 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本文主要是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有什么特点”的核心内容以及“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往下看 。
非遗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
——以达斡尔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为例
我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文化底蕴之深厚,文化艺术成就之璀璨夺目,是世界公认的,同时由于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的独特国情,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具有丰富多元、民族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 。 民间舞蹈作为其中兼具文化内涵和歌舞艺术魅力的重要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我国各族人民文化艺术生活最基本的内容 。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娱乐和生产劳动过程中自发创作形成了独具本民族风俗习惯特点的民族舞蹈,这些独具民族地域特色的丰富多元的民族舞蹈在劳动人民中间世代流传,广泛传播,最终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艺术体系 。 其中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文化艺术历史价值颇高,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特别保护和传承弘扬,比如朝鲜族农乐舞、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傣族孔雀舞、彝族三弦舞、秧歌、灯舞等数不胜数 。 这些珍贵的非遗民间舞蹈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价值是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是不朽的 。 本文以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为例,对非遗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和当代价值进行具体探析 。
一、 非遗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非遗民间舞蹈皆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娱乐过程中,继承发展自民族原始舞蹈,其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艺术内涵深受当地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体现在了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服饰、道具之中,因此,这些产生于民间的非遗舞蹈艺术都具有共同的本质特点 。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是独属于内蒙古和黑龙江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是一种多由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长期流传于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聚居区,于2006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产生于达斡尔族人民的日常生产劳动和生活娱乐过程,是人们在劳碌之余以聚会、舞动、欢歌形式来抒发心声、调整精神状态、舒缓身心、消除疲倦的主要方式 。 同所有非遗民间舞蹈一样,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域性和民族性、群众性和生活性、自娱性、即兴性、活态性 。
首先,非遗民间舞蹈普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的舞蹈表演动作、“三段式”的表演形式和服饰特点深刻反映了该民族所在的地域环境和民族自身的独特文化习惯 。 达斡尔族聚居于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该地域拥有丰富的植物、动物、水流资源,气温较低,因此达斡尔族先人主要以狩猎、打鱼为生,服饰色彩样式简单大方,并且还形成了彪悍直爽、热情朴实的民族性情 。 这种地域特征和民族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造就了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中关于采集、捕鱼、打猎、禽兽斗闹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舞蹈服饰,其动作富有热情和力量美,舞蹈歌曲节奏较慢却简短有力 。 这种反映在民间舞蹈中独特的民族地域特点在所有非遗民间舞蹈中都有所体现 。 其次,非遗民间舞蹈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群众性和生活性特点鲜明 。 一方面,非遗民间舞蹈由劳动人民根据本民族生活生产日常内容自主创作形成,反映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热爱生活的特点 。 另一方面,非遗民间舞蹈世代传播和传承于人民大众中,存在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该民间舞蹈的创作者、表演者和传承者,其传播发展主要依靠人民群众自身 。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蹈一般是群舞形式,众多达斡尔族儿女世世代代围着篝火,在清水河畔或茂盛的林间尽情舞蹈歌唱,用舞蹈形式表现着他们的生活劳作日常,使得其舞蹈具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 同时,非遗民间舞蹈往往具有自娱性和即兴性 。 自娱性主要表现为民间舞蹈创作和表演的目的在于自娱自乐,舒缓身心,表达情感,不含功利性 。 即兴性表现为非遗民间舞蹈的产生往往是即兴创作,在生活劳动过程中情之所至,随心创作,脱口而出 。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中对该民族打猎、捕鱼、采集、提水场景动作的直白表现,歌曲上简单的无需修饰的“哈莫”“哲嘿哲”等表现劳动日常的语气词,都反映了该民间舞蹈创作的即兴性 。 最后,非遗民间舞蹈的活态性使其得以延续发展,流传至今 。 活态性,即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和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社会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这使得民间舞蹈有了创新发展的可能 。 如今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在艺术表演形式、表演场地、传播方式等各方面都根据时代发展特征进行了创新,比如专门的“鲁日格勒”人才培养模式、国家级文艺演出和广场舞、晨练中的鲁日格勒舞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