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艺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布依族傩戏( 二 )


除了准备各式各样的年货以外,布依族在腊月和正月的时候都会有很多禁忌,如若不遵守的话,就会对家中的人,事,物造成影响甚至是伤害 。从腊月开始 , 家中就要保持和谐安静,特别是不能做很大动静的敲打 , 这样会被认为是干到祖先回家过年的路途 。
小孩们不能在这期间哭闹,这样也会认为是一种不吉利 。布依族称之为“正月忌头,腊月忌尾” 。并以此来寄予来年的平安顺利 。在正月的时候,一般是大年初一到十五期间 , 加工房不能启动机器设备,强大的震动认为是对已逝人的不尊重 。
在大年初一这天,生活用水要存起来,不能往外倒,客厅和卧室垃圾不能扫,如果不这样做的话 , 就意味着把这一年的财运都倒出去或是扫出去了 。在十五以前,不能将洗好的衣服晾在院子里,要晾在院子以外的地方,如果晾了的话 , 今年下雨就下不到自己家的地方 , 几遍是邻居家那个地方下雨了,自己家院子这边都不会下雨 。
不管是否迷信,但这些风俗习惯都是布依族特有的 , 几百甚至上千的年的积淀,拥有自己的风俗与传统,深深的课上了少数民族的烙印 。它需要得是传承下去,去保护这些渐渐逝去的民族文化 。
3、栩栩如生的布依族勒尤文化布依族文化总是给人一种乡土气息,纯洁美好,充满蕴涵 。在布依族民间盛传的勒尤,就是布依族的天籁之音 。勒尤悠扬的歌声荡漾在这美丽淳朴的大山里,布依族人民世代传承着勒尤,它不仅是布依族的独奏乐器 , 也是布依族的抒情诗 。
勒尤是布依族的吹奏乐器 。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望谟、册亨、安龙、兴义等布依族聚居地区 。勒尤是布依语音译,“勒”作名词即“唢呐”,民间也称它为“小唢呐”,勒尤在表现民族感情时,在民族乐器中占据主要地位,属主奏乐器 。
在布依戏中是最能表达旦角、小生复杂的内心情感和潇洒浪漫性格的乐器 。与乐队演奏时,使布依戏乐队更具民族特色 。
勒尤和勒浪 , 是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 。它们形似唢呐、无碗、上置虫哨吹奏,音色明亮而甜美 。可用于独奏或为歌唱伴奏,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 。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望谟、册亨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等地 。
勒尤,是布依语音译,布依语“勒”作名词为唢呐,作动词是追和选择之意 。布依语“尤”是指情人 。因而“勒尤”可直译为“选择(或寻找)情人的小唢呐” 。民间也称其为小唢呐 。由管身、簧哨、侵子和共鸣筒等部分组成,全长50厘米左右 。管身木制,民间多采用泡桐木、花椒木或橄榄木制作,上细下粗、两端通透,呈锥形管状体,管长35厘米左右,管身正面开有五或六个圆形按音孔,以五孔者较为常见 。
在管身上口插有一截用细竹管制成的侵子 。簧哨采用虫哨,经过特殊处理后套于侵子上端 。管身下端套有共鸣筒,筒体用一截竹管制成,筒长15厘米左右,其筒的上口内径应稍小于管尾外径 。
虫哨是用槐树、黄果树或橄榄树上的一种昆虫茧制成,剪去两头、取出虫蛹,经桐油浸泡,待收缩后取出晾干,稍加修剪即可使用 。
它与蚕茧质量不相上下,有着经久耐用、不易破裂变形和发音柔和等优点 。有些地方制作勒尤时,还在管身上端套以一截废子弹壳做的铜箍 , 既防止管身开裂,外表又美观大方 。
勒尤渊源贞丰布依族民间乐器勒尤,是布依族人民独创的民间传统乐器 。勒尤原称“勒悠” , 由于这件乐器像唢呐一样吹奏,且又用蝉儿做虫哨,发出蝉虫悠悠的歌声,所以,大家就叫它“勒悠” 。后来,它又逐渐成了布依族后生谈情说爱的媒介 , 因而也叫“勒尤”或“勒友”(勒尤:布依族语,即邀朋友) 。勒尤在布依人民的生活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