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

1、水调歌头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 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 , 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
2、水调歌头的历史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 , 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 , 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 , 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3、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意思是什么《水调歌头》全文意思: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 , 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 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
【水调歌头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所作 ,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 , 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 , 由于政治失意,才能不得施展,对现实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 。
4、水调歌头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 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 , 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 , 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 , 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盖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 , 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有深奥微妙的提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