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是鹬鸟和河蚌僵持不下 , 最后都被渔翁带回家 。比喻两方争执不下,最后白白让第三者获得了利益 。出自于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 是谋士苏代为游说赵惠王停止攻打燕国时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
2、关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赵国一直想要攻打燕国 。于是,燕国便派使者苏代来劝导赵惠王 。苏代对赵惠王说:“在我来赵国的途中经过易水,我看到一只河蚌正在舒服的晒太阳 。这时突然来了一只鹬鸟去啄河蚌的肉 , 河蚌连忙合上壳子将鹬鸟的嘴紧紧钳住 。”
3、“鹬鸟和河蚌一直僵持不下 。正好被渔夫看到,就将它们两一起捉走 。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 , 到时候双方相持不下,不就成了鹬蚌吗 , 那强大的秦国可能会成为“渔夫”啊 。还请大王三思 。”赵惠王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停止了对燕国的攻打 。
2、鹬蚌相争说明了什么道理鹬蚌相争讲的是鹬和蚌在河滩上激烈搏斗 , 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抓到了它们 。告诉人们要懂得在斗争中警惕真正的敌人,学会谦让,会权衡利弊得失,否则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有可能让第三者钻空子、坐收渔利 。
鹬蚌相争说的是鹬鸟啄河蚌的肉 , 河蚌甲壳闭合夹住了鹬鸟的嘴巴,二者僵持不下,在激烈的搏斗过程中两败俱伤,结果渔翁轻轻松松就在河滩上抓到了鹬和蚌 。由于在河滩上搏斗,河蚌的劣势是得不到水容易被晒死 , 鹬鸟的劣势是嘴被夹住容易被憋死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出自于战国策,苏代通过鹬蚌相争的故事劝赵惠王不要攻打燕国 , 用鹬蚌比喻燕国与赵国,而把秦国比作渔夫,燕赵实力相当,若两国交战则损耗严重,待时机成熟,秦国则坐享其成、坐收渔利,最终劝退了赵国出兵 。
实力相当的两股势力互相争斗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因为一方很难在短时间内战胜另一方,所以二者内耗及损失都是比较严重的,最终受益的还是第三者,还不如双方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强大的敌人,或者让权力得到制衡,也让自己休养生息、不断强大 。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来历来历:《战国策·燕策二》 :“ 赵且伐燕 ,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 , 蚌合而拑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 且伐燕 ,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 。后遂以“鷸蚌相持 , 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鸟 , 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 。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今天不下雨 , 明天不下雨 。世上又会少一只蚌 。“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 。”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 , 谁也不让谁 。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 。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 , 让第三者得利 。
5、鹬蚌相争文言文1、《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2、《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 , 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 , 让他人钻空子 。
- 皮影戏的演出特点是什么
- 抽华子是什么梗? 抽华子是什么梗
- 富时罗素概念是什么
- 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病
- 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 老人头晕心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spc是什么单位
- 猫咪蹭手是什么意思 猫咪一直往你手上蹭是什么意思
- 冻干咖啡是什么意思 冻干咖啡啥意思
- 熊猫吃的竹子是什么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