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的原意是什么 慎独的原意是

本文主要是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慎独的原意是什么”的核心内容以及“慎独的原意是”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往下看 。

慎独的原意是什么 慎独的原意是

文章插图

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文章《谈慎独》(作者曾彥彥)与《既要慎独,也要慎众》(作者孟祥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慎独的原意是什么 慎独的原意是

文章插图

不管忙与不忙、闲与不闲,每个人的每一天都要面对独处,只是时间长与短、机会多与少的区别 。 独处意味着无人惊扰、没人监督,是某段时间、某处空间的独享,是完完全全的自己打理自己 。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独处方法和独处效果,有些人收获的是休闲、休整、充电、修补、提高等正能量,有些人却是魔鬼般地为自己埋下了隐患、种下了恶根、造就了罪孽 。 同样是独处,功效却会大相径庭 。
君 子 慎 独
《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中庸》也有表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 故君子慎其独也 。 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提及了一个君子品行——慎独 。
何谓“慎独”?宋代学人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 。 “正其心”是慎独,“诚其意”是慎独,表里如一,毋自欺也,是慎独 。 慎独,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慎重行事,不自我麻痹欺瞒;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不随口妄言 。 不要认为事情有所隐藏,就可以去做,不要让杂念侵扰内心,以为别人不知道就让言语随口而出,当独自一人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自己 。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要做到“慎独”,最重要的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 。 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 。
慎独的原意是什么 慎独的原意是

文章插图

东汉安帝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的提挈之恩,夜里怀金十斤馈赠,被杨震拒绝 。 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 ”杨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 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愧而出” 。
清代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从政30余年,甘于淡泊,从不苟取 。 一次离任时,僚属们临别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 。 叶存仁见状将馈赠品原封退回,并赋诗一首相赠:“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 ”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 。 然小人反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品行低下的人,独自一人时常做坏事,见到品行好的人便竭力掩饰,那又有什么用?素养、品行的高低是一种由内及外体现出来的东西,无法表里如一的小人们,平日里散漫惯了,又怎能伪装成功?倒是更让人觉虚伪与造作,而毫无益处 。
自古以来,慎独就是圣人先哲们追求的修身境界,“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 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 。 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做事光明坦荡,事无不可对人言,少有愧疚、猜疑、顾忌等种种阴暗,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