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形象常常出现在怀古诗里,在与诗歌具有密切关系的绘画中也应受到类似的重视 。出乎意料的是,在我检查的从公元前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无数个案中,只有五六件作品描绘了荒废颓败的建筑物 。更为典型的情况是,即便艺术家本人在题诗里描述了残垣断壁的景象,画中的建筑物也没有丝毫坍损的痕迹 。
废墟既然不在荒废颓败的建筑物中,那么废墟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一下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有名的一首关于废墟的怀古诗——《黍离》,其中第一部分作为: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大序》中对其定性为“闵宗周也”:两千七百多年前,一位东周的大夫望着曾经西周宏伟的丰镐二京已成废墟、湮灭在无边无际的庄稼地,这位有“故国之思”的大夫喟叹着:“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直到宋朝,王安石仍旧纪念着《诗经》中这句沉重的咏叹,并化用为“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的诗句,到去年被关注的一部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垂暮之年的叶嘉莹失去了故园,她与诗人席慕蓉结伴,来到曾经的原乡叶赫水畔寻根,攀上了一个丘陵不见任何恢弘的城址,只有满目的接天衰草,叶嘉莹说此情此景,正合了《黍离》的意蕴 。
“麦秀黍离之思”的意义也就作为一种对逝去王朝、失落的政权的怀念而被确定下来 。

文章插图
《掬水月在手》中以影像呈现的黍离之悲

文章插图
像文章中所叙述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体系存在着强大的使用惯性,它们是建构古代史和古代文学的基础,绝不可只看表面意思进行滥用 。比如最近的一个画展,以“彼黍离离”为题,却意在歌颂丰收,典故与语境并不适配,是对典故的误用 。
其实对于废墟和空无,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刻的感受 。有的城市是诠释空无的绝佳案例,比如作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古都的南京 。六朝遗迹悉数覆灭,观看者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才能进入历史,我们面对的这种困境,同样也是古人的困境 。
17世纪石涛去到南京雨花台时,那里已经是一座大土丘 。据传说,雨花台从公元3世纪就是一个流行景点,507年高僧韫光在此搭台说法,花从天降,因此得名 。在《江南八景》册页之“雨花台”中,石涛描绘自己站在一个硕大的锥形土丘之上,遥望远方 。册页上题画诗后写:“雨花台,予居家秦淮时,每夕阳人散,多登此台,吟罢时复写之 。”巫鸿认为,这幅画显示的他所登的“台”是一处不再具有人造建筑痕迹的秃丘,而正是它的贫瘠和荒芜——“空“和“无”引发了石涛的怀古之思 。

文章插图
《江南八景》册页之“雨花台”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诗恰当地描述了折叠了无数个时空的南京的历史气质,值得一提,去年出版的一本学者陈章灿写作的《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深刻地从有关金陵的典故中剖析了文学之都南京的魅力 。

文章插图
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全书都在回应着“无”的问题,宇文所安对此简直忧心忡忡,他说:
- 太岁到底是什么?
- 如何进行网络测速 怎样测试网络速度
- 四级英语考试在哪里考 四级英语考试时间多长
- DNF2015国庆套 dnf2015国庆套礼包
- 研究生的报名和考试时间 在职研究生报名及考试时间2022
- 2015高考数学全国卷1 2015数学高考全国卷1
- 今年在职研究生考试时间 在职考研报名时间2021
- 2015年高考全国2卷数学科难度和历年怎样?
- cf7月活动 Cf8月活动
- dota2更新一直暂停 dota2更新已暂停2015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