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向东边好吗 风水中的东灶是朝东还是坐东向西( 三 )


棉花行一般收购籽棉,有的同时收购皮棉,打包后销售国内外 。
棉农总要留部分自用,纺纱织布,做棉袄、棉裤、棉鞋的花絮,弹被絮等 。先将籽棉送到轧花车(厂)加工去棉籽,变成皮棉 。轧花车用脚踏,榨油用水牛拉碾子,到上世纪30年代才引进柴爿机,接着以燃油机作动力 。再请弹花师傅弹(相当于梳棉),若数量少,也常用竹豁子(长约50公分、宽约6-7公分的竹片,作手柄外的一端去掉中间部分,成叉子状,削光滑),一手不断拍打,一手反复翻动,疏松成棉絮 。再搓成花锭(卷状棉条),以手摇纺车纺纱,用织布机织布 。
棉籽后来还要脱绒,再榨油,称“花油” 。自用的籽棉往往是最好的,为的是棉籽做种子 。
凡传统的棉花手工加工工序,是本地妇女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几乎人人都会 。另外养蚕、缫丝、纺丝、织丝,同样如此 。做卖土布谋生的也较普遍 。故有竹枝词“丝布贵”之说 。上世纪70年代社队企业大兴废花土纺土织,生意兴隆,与本地植棉历史悠久有着不解之缘 。
旧时植棉同样受旱涝虫害及海溢威胁,生产没保障,还受到贸易直接影响 。日据沦陷时期,棉花外销被阻,当地流传“一斤花皮四两米,卖卖出眼淚,否卖饿肚皮”的民谣,此后棉花生产一落千丈 。
《余姚沙墅施氏宗谱》载:“坎村浒一灶施氏,自眉山沙墅渐次迁徙,分为四房 。……居近海滨,非培棉为业,即蜃蛤营生 。”此亦间接说明下迁坎墩的移民多为棉农 。
棉花是人类生存温饱的基础,谁也离不开它 。
由于三北植棉底蕴丰厚,故于1954年重建慈溪棉花县,60年代县委书记黄建英,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棉花姑娘”;我地曾向中原等地派出许多植棉辅导员,开发全国棉花生产 。
坎塘先民,从事“两白”生产,创造了十里长街的辉煌 。在盐场下移前以制盐为业,兼在“中则”地耕种棉花;盐场下移后弃盐丁为棉农;空闲时靠海,自用或换取零用钱 。商贸意识注入血液,市场经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创出今天“活力坎墩、人文坎墩、和谐坎墩、宜居坎墩”慈溪新城北!
作者:费银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