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微商创始人 面膜微商总代理王珊


本报记者 吴容 北京、广州报道
在广州一家屈臣氏做了多年BA(Beauty Adviser,即美容顾问,由化妆品厂商引荐到店里的美容产品导购,不属于屈臣氏正式员工)的罗音,一年多以前,接手了一个新引入的日本品牌推广工作,她觉得,这个品牌“营销力度不是很大,在部分消费者那里受欢迎,但不算是爆款品牌,推广起来还是需要花点心思的” 。
罗音说的那一年是2017年,屈臣氏中国首席营运官换成了高宏达,新上任的他开始了战略调整,包括升级老店铺、拓展电商渠道,还有就是引进增加彩妆以及日韩等进口品牌 。调整主要缘自于近年来不尽如人意的业绩状况——连续三年同店下降,关于屈臣氏的“中年危机”似乎正在到来 。
调整至目前,记者在屈臣氏多家门店(主要是第六代到第八代门店)留意到,采取末位淘汰制的屈臣氏,下架了不少业绩不好的国产品牌,部分门店只有百雀羚,不见韩后、韩束、上美等品牌身影 。同时,自有品牌战略也有所改变,并开始借助进口品牌引流 。
但是,承担着引导客流作用的进口产品,供货价格不低,而早前屈臣氏一直依赖于国货品牌后台利润补贴;下架不再符合新调性的国产品牌之后,新引入的品牌为屈臣氏带来了不确定性,销量反响还有待时间验证 。此外,正如罗音所描述的,部分引入的进口品牌或独家代理品牌,并非认知度高的网红爆款,仍然面临着销售压力 。
末位淘汰国货品牌
记者注意到,根据高宏达的改革战略,屈臣氏按照城市等级,门店会呈现不同的陈列,把销量不佳的部分本土品牌下架,并为进口品牌腾出空间 。而在此前,屈臣氏一直和本土品牌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 。
品观网的统计显示,2015年屈臣氏国产品牌为21个,2016年上升至30个 。业内人士张红辉表示:“本土品牌当时和屈臣氏的合作可以说一拍即合,恰逢这一两年,赶上以百雀羚为代表的国货重新崛起 。本土品牌需要借助屈臣氏的门店将货铺开,出于扩充市场份额考虑,给屈臣氏或经销商的价格往往比较低,而近几年增速逐渐下滑的屈臣氏,需要利润返点较高的本土品牌作为支撑 。”
本土品牌似乎并未给屈臣氏带来太大的贡献 。品牌老化、产品偏大众化、网红爆款少、缺乏体验式服务等,成为了其近几年在不少消费者心中的印象,电商渠道的分流也影响了屈臣氏原有的生意 。
屈臣氏遭遇了连续三年同店下降,根据财报,在2015~2017年,同店销售增速各为-5.1%、-10.1%、-4.3% 。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屈臣氏单店收入与坪效2012年以来逐年下降,且2016~2017年降幅扩大,2017年单店收入492万元,坪效1.12万元/平方米,均不及2011年的一半 。
对于国产品牌,屈臣氏一直采用的是“末位淘汰制”来选择产品下架 。“入驻品牌需要向屈臣氏门店承诺保底销售,月销量低于1200万元的品牌均有可能面临淘汰 。”《第一财经周刊》一篇报道曾指出 。
2017年,随着高宏达的调整计划,销量不佳的本土品牌被下架的情况在凸显 。
北京一屈臣氏店经理林桦对记者说,目前自己所在这家店,本土品牌里仅百雀羚有BA 。“以前韩束和一叶子也有BA,但由于销量不是太好,业绩压力大,卖不了多少,没干多久就不干了 。”而在此之前,根据公开报道,屈臣氏2017年上半年销售额排行榜上,一叶子、韩束、百雀羚等国产品牌均挤进了TOP6之列 。
同时,在“自有品牌战略”上也有所改变,部分门店去BA化以及放弃了对自有品牌的占比考核 。比如,上海7家门店试点“不考核自有品牌占比,只考核整体店铺销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