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的禁忌人群 野刺梨图片


中新网六盘水7月11日电(记者 郎朗) 刺梨 , 被不少人认为“摸上去扎人 , 吃起来养人” 。但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 , 刺梨养的不仅仅是人 , 还有当地的水土和环境 。从路边的野果子逆袭成“黄金果” , 刺梨的逆袭 , 证明了什么叫做“不负绿水青山 , 方得金山银山” 。

刺梨的禁忌人群 野刺梨图片

文章插图
图为尚未成熟的刺梨 中新网 郎朗摄
抓住退耕还林这个机会!
在乌蒙腹地深处 , 夏无酷暑 , 冬无严寒的六盘水 , 因独特的气候特征而被命名为“中国凉都” 。
山峦起伏、耕地零碎 , “高、少、碎、瘦”可谓是其农业生产条件的真实写照 , 一度使六盘水农业成为偏于一隅的“冷门” 。但是 , 当地适合的纬度、奇妙的温度、适宜的湿度、特定的高度 , 却为其他作物提供了机会 。
凉都有三宝:茶叶 , 刺梨 , 猕猴桃 。其中 , 刺梨被称为“维C之王” , 因其喜人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 成为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 。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 , 刺梨“千斤园”示范基地中 , 一个个青涩的刺梨正挂在枝头 , 摸上去有些扎手 , 要等到8-9月 , 这些青果才会变成金黄色的成熟刺梨 。
刺梨的禁忌人群 野刺梨图片

文章插图
唐召良正在地里修剪刺梨多余的枝叶 贵阳日报供图
野钟乡野钟村村民唐召良正在地里修剪刺梨多余的枝叶 。这位有着43年从医经验的乡村医生 , 在退休之后 , 放下听诊器 , 拿起了修枝剪 。“以前种玉米 , 2015年开始种刺梨 , 现在我有15亩地 , 种刺梨的收入是种玉米的3倍!”
恐怕谁也不曾想到 , 刺梨——这种曾被视为到处可见的野果子 , 也有翻身为自己正名的一天 。而刺梨抓住的这个机会 , 叫做“退耕还林” 。
刺梨的禁忌人群 野刺梨图片

文章插图
图为刺梨基地 洪绍乾 供图
逆袭:野果变身凉都宝
自被设立为“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之后 , 水城区先后进行了两轮退耕还林行动 。
原本 , 当地人普遍种植玉米 , 投入精力多 , 收益却很小 , 而且由于需要不断翻土地 , 加之雨水的重刷 , 使得当地水土流失 , 石漠化严重 。所以 , “退耕还林”的政策一出来 , 玉米便首先退出了耕作作物的行列 。
不种玉米了 , 村民们靠什么吃饭?一场“水城好作物”的评选拉开了帷幕 。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 , 最后是没有种植背景、随处可见、口感微酸的“野果子”刺梨拔得头筹 。
刺梨的禁忌人群 野刺梨图片

文章插图
图为尚未成熟的刺梨 , 成熟后 , 果实呈现金黄色 。贵阳日报供图
举荐它的 , 是中科院的专家 。“评审”们认为 , 水城区野钟乡的地理条件适合刺梨生长 , 种植刺梨也不涉及翻地 , 且无需投入太多精力 , 它的生长也不怕有其他绿植争夺养分;同时 , 刺梨的维C含量极高 , 适合做成果酒、果酱、罐头、饮料等多种产品 , 经济价值极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