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宫之下见证神舟之吻——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对接侧记

中新网北京10月16日电 题:在天宫之下见证神舟之吻——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对接侧记
作者 宋星光 马帅莎
九九重阳登高过 , 神舟十三壮思飞 。 金秋深夜的航天城肃穆冷峻 , 晴朗的夜空里星星点缀 , 似乎是在等待着一颗耀眼的人造之星的加入 。
10月15日的深夜 , 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三号发射前的最后时刻 , 从西北戈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到位居首都的北京航天城 , 从出征太平洋的远望号测量船 , 到覆盖全球的天基测控网 , 一张守护神舟飞船奔赴天宫的密网早已铺开 , 随时准备听从指挥、闻令而动 。
晚上21时许 , 飞船开始加电 , 会签流程开始注入 , 一声声“明白”从酒泉现场传到了飞控大厅 , 屏幕上是一片黑夜中的长征2F火箭 , 一样的塔架 , 不一样的背景 。
此次发射选择在16日凌晨发射 , 该时间段的选择是根据飞船的运行轨道、工作条件、核心舱组合体的运行状态、跟踪测控窗口等因素确定的 。 为了实现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共同组成的一字型组合体的径向交会对接 , 发射窗口具有唯一性的特点 。
载人飞船从神舟一号到眼前蓄势待发的神舟十三号 , 发发成功 , 十二次圆满让现场等待发射的工作人员信心满满 , 但对负责测控通信指挥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来说 , 这次任务又有新的挑战和不同 。
“神舟十三号将首次采用径向直接交会对接方式 , 径向对接状态新、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长、在轨试验难度大、地面提供常态支持与应急控制的要求高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李剑介绍说 。
22时13分 , 三名航天员进入飞船舱内 , 画面上出现了他们身着舱内压力服的身影 , 他们表情自然放松 , 精神状态饱满 。 进入舱内后 , 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 随着30分钟准备、15分钟准备的倒计时 , 发射时间倏忽而至 。
此时已经是10月16日0点23分 , “滴滴滴”的倒计时声音不绝于耳 , “起飞!”从东风的指挥员到北京总调度 , 起飞时刻的通报在两地的大厅响起 , 通过话音系统的扩声传遍参加任务的各个点号 。
火箭渐渐融入深邃的夜空 , 大屏幕切换成了仿真图像 , 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 流畅顺利 。 飞控大厅里通信调度马忠正无暇欣赏神箭的英姿和酒泉夜空的壮丽 , 他手上比对的是切换流程 , 眼睛看的是实际屏幕显示的图像结果 , 话筒里传出的是自己的决策口令 , 这是每一次发射任务的常态 。
【在天宫之下见证神舟之吻——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对接侧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责任总师王霞说:“硬件和通信岗位需要在任务前检查所有设备的状态 , 来得早、走得晚、涉及任务多是大家的岗位属性 。 ”
随着飞船转自主交会对接模式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 紧接着的是快速交会对接流程 , 6次自主变轨、转寻的控制 , 过中瞄点、飞船俯仰调姿……在一步步按计划实施的程序中神舟十三号向着组合体靠近 , 当组合体的对接机构清晰地在飞船上方19米处出现时 , 现场所有人将见证飞船第一次从径向与天宫对接 。
全新的视角 , 也带着全新的挑战 。 现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张跃东说:“径向对接期间空间站组合体遮挡和飞船大幅度姿态调整 , 对中继测控和飞船能源带来较大影响 , 测控支持模式和飞行程序安排调整变化大 , 这都增加了地面状态监视判断和应急处置的难度 。 ”
随着最后的平移靠拢 , 众多挑战在现场的监视判断中被克服 , 巍峨庞大的天宫敞开心胸迎接神舟 , 两者缓缓靠近直至亲密无间 , “对解锁锁紧完成”的声音为它们的太空之吻作出见证 , 中国空间站因为神舟十三号的加入呈现出全新的构型 , 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和神舟十三号在太空中合为一体 , 交会对接圆满成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