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典故

1、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典故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
曾子杀彘:彘:猪 。曾子杀猪 。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
断杼择邻: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 , 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 , 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 , 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
2、成语典故简短1、《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 , 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
2、《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 , 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
3、《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 , 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
4、《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 , 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
5、《负荆请罪》
战国时 , 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 , 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 , 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
3、关于刘备的成语典故关于刘备的成语典故:三顾茅庐 。
三顾茅庐:
典故: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 , 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
释义: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 , 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
4、汉朝的成语典故得陇望蜀: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 , 贪得无厌 。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汗马功劳:比喻征战劳苦,泛指大的功劳 , 特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大功劳 。出自《韩非子·五蠹》 。衣锦还乡:意为做官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泛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 。出自《旧唐书·姜暮传》 。安如泰山:意为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借以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出自《上书谏吴王》 。投笔从戎:意为扔掉笔去参军 , 泛指文人从军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
5、追求梦想的成语典故1、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 , 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告诉人们 ,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2、精卫填海: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 , 溺于水中 。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 , 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 , 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