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垂和涌赏析

小编现在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旅夜书怀垂和涌赏析”的核心内容以及“杜甫的旅夜书怀”的相关知识 , 希望能够帮到您 。
旅夜书怀赏析

杜甫的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垂和涌赏析

文章插图

所谓“旅夜书怀” , 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 。 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大历三年春 。 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 , 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 , 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 。 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 , 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 。 但是 , 唐代宗没有起用他 。 这时 , 他感到“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 。 于是在这年的正月 , 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 。 舟出三峡 , 顺着大江 , 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 , 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 , 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 “细草微风岸 , 危樯独夜舟” 。 微风习习 , 江岸细草如丝 , 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 , 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 。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 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 这也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 “危” , 高的意思 。 “樯” , 桅杆 。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 ”星星垂挂在远天 , 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 , 大江在汹涌奔流 。 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 , 这一联是远景 , 上句写岸上 , 下句写江中 , 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 , 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 。 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 , 该是何等的渺小 。 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 。 诗中“垂”、“涌”两个“响”字 , 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 。 《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 , ‘涌’字尤奇” 。
“名岂文章著 , 官因老病休 。 ”有点名声 , 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 。 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 , 既是自谦之词 , 又有自豪之意 。 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 , 表面上是自我解嘲 , 实质上是抒发愤慨 。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 , 但他的休官 , 却主要不是因为这 , 而是由于不被任用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 , 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 , 而云老病应休 。 立言之妙如此 。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 如此人生落拓 , 到处飘泊 , 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 。 诗人自叹身世飘零 , 无论是身后之名 , 还是生前之功业 , 似乎都游离于他 。 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 , 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 , 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 , 便由此铸就了 。 纵观全诗 , 始终有景 , 又始终满含复杂的情感 。 景的序列 , 随着诗人感情的逐步展开而自然地呈现 , 并且最终借助景 , 将感情的抒发推向高潮 。 大致说来 , 诗的前半重点写“旅夜”之景 , 后半主要是“书怀” 。 不过 , 前半写景状物 , 已经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意念;后半抒怀感慨 , 也有自然景物的烘托 。 全诗景情交融 , 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情景名为二 , 而实不可分 。 神于诗者 , 妙合无垠 。 巧者 , 则有情中景 , 景中情” 。 全诗意境雄浑 ,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的评论说:“通首神完气足 , 气象万千 , 可当雄浑之品 。 ”诗人将“细草”、“孤舟”、“沙鸥”这些景象 , 放置于无垠的星空平野之间 , 使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 , 自然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 , 衬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