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春疯水果茶图片 萃春风水果茶好喝吗( 二 )


第三,考证校异 。陶瓷器上的铭文,常受到乾隆的重视 。其对宋瓷铭文“奉华”“殿”“坤宁”等字的考释,至今仍被陶瓷史家所珍视 。如汝窑纸槌瓶“奉华”字铭,乾隆已指出:“考宋高宗刘贵妃有奉华大小二印,南宋杂字诗吴焯所撰卷内,知是风流女画师之句,注引画史刘妃工画人物云云 。”冯先铭则指出,“奉华”是指奉华堂,南宋高宗德寿宫的配殿,是刘妃的居所 。二种说法,皆有所据,并行不悖 。
第四,复原修补 。在乾隆看来,古陶瓷的“髻垦”与“暴薜”是一种缺憾,《咏哥窑葵口碗》言:“古器虽髻垦,人亦珍之” 。乾隆希望通过当时的修复技术,在掩饰瑕疵伤痕的同时勉力恢复瓷器的原有外观 。常见的方法有补釉、补胎、磨边镶扣,或使用粘合剂、锔钉锔补等 。《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十九年正月十九日,“员外郎白世秀将哥窑洗一件(口破,随木座)刷洗好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 。奉旨:将哥窑洗破口磨些,另镶铜烧古口 。”重镶口沿的古瓷器,与宋代官窑的“紫口铁足”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这也是乾隆热衷于为古瓷镶边的动机之一 。
第五,配置匣盒 。凡是入选“一等”“二等”或“三等”的古陶瓷,都配有特制的匣盒 。如乾隆三年二月到五月,先由管事太监准备紫檀木匣、花梨木匣、黑漆螺钿匣等各式不同尺寸的木匣约758件,呈请乾隆裁定 。其中,一等品选用上好木匣,在匣盖和匣头标记古陶瓷名称等信息 。酌情选取青、黄、绿三种颜色之一,填补字迹 。而二等品、三等品只在匣头一处标注品名 。略有瑕疵的古陶瓷,只留在宫廷,而不为之配匣 。
第六,镌刻诗文 。乾隆一生作诗四万多首 。其中,有近200首是吟咏古陶瓷的诗,多半镌刻在古陶瓷器上 。在乾隆看来,完美无瑕的瓷器象征帝王的高尚德行 。在“御制诗中追溯舜陶于河滨的典故,并且将之连结至圣人以德治天下的情操,从中建构以古代圣君为楷模的窑冶理念 。”(余佩瑾:《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换而言之,降旨刻诗,不仅是为了宣扬政治理念,也是为了塑造一种皇权正统的形象,乾隆在主导官窑生产活动中,也兼具帝王、督陶官与工匠三种角色,是其仿效大舜督促官窑产烧,宣扬德政的方式,体现出乾隆对三代社会的理解与愿景 。
第七,绘制图册 。乾隆也具有文人所特有的集古雅趣,为此配置了多组多宝阁,每组多宝阁,又绘有配套图册 。保存至今的清宫陶瓷图册有四种,分别是《珍陶萃美》《精陶韞古》《埏埴流光》和《燔功彰色》 。每册都选录陶瓷10件,涵盖宋代定、汝、官、哥、钧、龙泉及明代的宣德、成化、万历等不同年代、不同窑口的古陶瓷 。图册作对开装裱,上页绘制陶瓷图像,题写品名,下页记录尺寸、形制、釉色、款识乃至前人评述 。这也是清宫各类典藏图册的标准样式 。
乾隆通过环环相扣的古陶瓷鉴藏体系,建构起了清宫的典藏体系,并以此彰显治国理政的理想和愿景 。乾隆,以广袤的大清江山为依托,以丰厚的宫廷收藏为基础,上承康熙、雍正的鉴藏理念,直接受益于古代文人的鉴藏心得和身边的士人工匠,熟稔典籍,摩挲细观,形成了独特的古陶瓷鉴藏品味与赏鉴能力 。虽在真伪鉴别方面,并不能“运筹帷幄”,但在官窑探源、铭文考释、陶瓷修复、典藏著录等方面,皆有后人可借鉴的成就 。乾隆的古陶瓷品鉴,不只是颐养性情,更将品鉴的心得用于指导乾隆官窑的实际生产,推动了清代中期官窑瓷器的创新与发展,其将古陶瓷的赏玩与政治理想相结合,成功塑造了一个堪比尧舜的德君乾隆,成为盛世清朝的一个缩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