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要求公务人员必须使用普通话体谅 四川要求公务人员必须使用普通话!( 二 )


第二,四川人很多 。 在重庆没有分出去时,四川人口是第一,这样有利于川话地传播,人多力量大嘛 。 再加上互联网,川话地传播更为便利 。
第三,嘻哈风地推动 。 川话的说唱很有个性,难免很多人模仿 。 比如“老子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你猜我猜不猜” 。
四川话的发展历史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 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 。 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 上古时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与巴族两个非华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国与巴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其不仅拥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古蜀语和古巴语,还拥有被概称为“蜀图语”的独立的文字系统 。 古蜀语与当时的华夏语截然不同,与现今羌语、嘉戎语、彝语、纳西语和土家语等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 公元前316年,秦国相继灭掉巴蜀两国,逐步将中原华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区,并开始大量的向蜀地区移民,蜀地区出现了古蜀语和华夏语并存并用、相互渗透的局面 。 之后随着秦汉时期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入蜀,并且在西汉末年形成了具有较为统一特色的蜀语 。 《文选》卷四载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地理志》中记载:“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同时根据扬雄《方言》中的记载,当时梁益地区的方言与秦晋方言已经较为接近,表明此时的蜀语已经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 。

四川要求公务人员必须使用普通话体谅 四川要求公务人员必须使用普通话!

文章插图

西汉末形成的蜀语作为上古时期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与词汇两方面 。 在声调方面,陆法言《切韵序》有“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记载 。 同时黄鉴《杨文公谈苑》中称:“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 。 春秋胥臣、汉雍齿旨是也 。 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 。 ”这说明此时蜀语声调具有自身特色 。 而词汇方面,此时蜀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的词汇 。 扬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大量四川地区的特殊词汇,来自古蜀语的词汇包括“坝”(平地)、“姐”(母亲)、“不律”(笔)、“养”(您)、“曲鲙”(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坝”、“姐”、“养”、“曲鲙”至今仍保存于四川话之中 。 宋末元初,长达52年的蜀抗元战争使自唐以来经济文化高度较发达的蜀地区遭受重创,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蜀地区有259万户(约1200万人,占南宋全国的23.2%);而到元占领蜀之后的至元十九年(1281年)便只余12万户(约60万人,占元全国的0.7%),减少了约95% 。 元末明初,在这种低人口背景下,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开始陆续进入蜀,形成了蜀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填蜀”大移民运动 。 中古蜀语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变,现今四川话由此开始逐步形成 。 明代四川土著居民人数较移民仍占优势,蜀话也仍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继续发展 ,但已经与现今川西、川南一带的老派四川话(灌赤片)较为接近 。
根据明末清初成书的《蜀语》以及其它文献的记载,明代蜀话音韵上的主要特征包括: 一、入声仍然保留,独立成调,但川东、川北地区的入声尾(喉塞音)已经式微 。 二、平声未分阴阳,因而明代蜀话中仅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 三、[-m]韵尾已经消失,并入[-n]韵尾 。 这三个特点与此时的官话迥异,首先,依据《中原音韵》记载,北方官话早在元代就已经入声消失,平分阴阳;同时北方官话中[-m]韵尾并未消失,因此蜀话与北方官话并没有同步发展 。 另外从词汇上来看,明代蜀话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表现出与南方诸汉语相类似的特点,这表明蜀话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南方汉语而非北方官话的影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