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格隆汇IPO研究院
就在Manner还在朋友圈大肆宣传其6周年庆典之际 , 突然就有媒体传出Manner寻求香港上市的消息 。 知情人士称 , Manner Coffee正在考虑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 募集至少3亿美元 。
尽管随后 , Manner创始人向媒体透露暂无上市计划 , 但这一消息也足矣让整个行业活跃起来 。
1
资本助跑
不得不承认 , 咖啡赛道涌入的玩家已经越来越多了 。
就在今年 , 咖啡领域的融资事件就发生了16起 。 比如 , 像M stand、illy、Manner、三顿半等等 , 就连财务造假曝光后退市的瑞幸也再次获得了资本的关注 。
资本爱上咖啡 , 显然不再是什么热门的话题 。
现在包括投资者在内的“观众” , 或许更想看的则是 , 品牌之间的赛马 。 谁能拔尖 , 谁能成功围剿星巴克 , 才是最为重要的 。
随着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 , 咖啡也出现了日益同质化的品类 。 为了对抗“内卷” , 商家选择错位竞争 , 有的开始在第三方空间上下功夫 , 有的则选择在服务上做差异化 , 有的则注重产品的颜值 。
我们追溯咖啡的几次革命 , 可以发现从1992年到2015年 , 台系、欧美系、韩系咖啡店品牌开始进入了国内市场 , 国人消费咖啡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 实际上 , 2015年才是咖啡行业迎来的新革命 , 当时 , 精品咖啡迎来了浪潮 。
上海作为一个被咖啡包围的城市 , 也是最懂咖啡的城市 , 听闻老上海人讲 , “一喝咖啡就感到洋气”的自我优越感 , 是当时普遍的现象 , 随着上海这些年的经济和商业的发展 , 也滋生出一大批对咖啡饮品的需求 。
有数据表明 , 上海人均消费量每年约20杯 , 不仅如此 , 上海咖啡馆的开店数全球排名第一 , 上海咖啡店的总量超过了7000家 , 比纽约甚至还多出三倍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也成就了一批Manner、Seesaw等咖啡品牌 。
也就在2015年这个时候 , Manner在上海静安区南阳路的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开始了它咖啡的奇妙之旅 。
很难想象Manner是如何在短时间能以上海为中心 , 将店面辐射至北京、深圳等7个城市开店 , 截至目前开店数已经多达200家 , 预计2021年底门店数将会达到400-500家 。
在融资方面 , Manner的势头很猛 , 背后有着字节、美团等巨头的支持 。
2018年获得今日资本8000万首轮融资 , 2020年Coatue和H Capital注资 , 估值达10亿美元 , 2021年2月获得马锡投资 , 估值达13亿美元 , 5月获得美团龙珠的支持 , 6月获得字节跳动的B轮投资 , 估值约23亿美元 。
能够在咖啡行业突围 , 也离不开创始人背后的经验 , 创始人为韩玉龙 , 公开资料显示 , 在开创Manner这家咖啡店之前 , 韩玉龙曾在一家名叫Café Del Volcán咖啡馆做过一年的咖啡豆烘培师 , 这也是为开创Manner奠定了一定基础 。
就这些举动 , 也足够让星巴克虎视眈眈 , 就有媒体称 , Manner开在星巴克门店隔壁之后 , 会导致星巴克的门店客流下滑30% 。
在今年星巴克公布的Q3财报中 , 星巴克就反映了 , 第三季度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只有59亿元人民币仅增长19% , 而上一季度增长为91% 。
很明显这一数据也映射了 , 最近融资大热的咖啡玩家 , 都在不同程度上 , 分食着星巴克的流量 。
2
走快咖路线
作为具有社交属性的咖啡 , 自然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打卡笔记 。 拍出来的场景咖啡能不能发朋友圈 , 就决定了咖啡店品牌的传播价值 , 似乎好不好喝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