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的父亲是哪一位 三苏谁是父亲杀的( 二 )


三苏的父亲是哪一位 三苏谁是父亲杀的

文章插图


尽管自己屡考不第,但在教育两个儿子上,苏洵却很有一套 。 他自己就不是死读书的人,对苏轼苏辙的教育自然也很灵活,比如藏书,对一些好书奇书,苏洵自己看后故意藏起来,引得苏轼兄弟二人因为“猎奇”而偷来看 。 或者以奖励的方法,鼓励兄弟俩读书并提问 。 又如抄书,他让二人以抄书来读书,规定古籍经典须抄一遍阅一遍 。 还有游学,苏洵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坚定践行者,他也经常带着两个儿子走访名师高仕 。
他还经常和两个儿子一起搞同题作文比赛,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并通过不同视角的探讨交流,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 现存的三苏同题《六国论》,既各抒己见,又各有千秋,十分值得一看 。
三苏的父亲是哪一位 三苏谁是父亲杀的

文章插图


在苏洵的引导下,苏轼苏辙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培养了成熟的思想和写作手法 。 两兄弟初出茅庐参加制科考试时,便一举成名,双双高中 。 苏辙后来回忆说:“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 。 ”“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 。 ”可见父亲这位良师对他们的影响 。


03
和名满天下的哥哥苏轼相比,弟弟苏辙似乎完全埋没在了兄长的光芒之下 。 很多人对苏辙的了解,除了“苏轼弟弟”这个响亮的头衔外,其他的几乎一片空白,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又好像说不出来他有什么代表作 。
虽然名气不如苏轼,但苏辙同样有着光彩耀人的传奇人生,他的才情和才干同样不容小觑 。 连苏轼自己都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 ”
三苏的父亲是哪一位 三苏谁是父亲杀的

文章插图


无论他人和后人如何比较评价,苏轼和苏辙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都是不容置疑的,贯穿了彼此的一生 。
苏辙只比苏轼小两岁,年纪相仿的兄弟二人,从小一起读书与成长,科场共搏击,仕途同起落 。 彼此不仅是手足,更是人生路上最为信任和持久的知音与挚友 。 青少年时期,他们一起在老家眉山度过了无忧无虑的时光;入仕后,二人聚少离多,但从未中止过联系,诗文唱和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 那些互相交流的诗词佳句,既是研究宋史的宝贵资料,更是他们兄弟情深的明证 。
苏轼一生当中的许多著名诗词,都与苏辙有关:“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旷世名句,“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的毕生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喟叹……
三苏的父亲是哪一位 三苏谁是父亲杀的

文章插图


乌台诗案时,苏辙得到消息后,积极展开营救,写下情深切切的传世名文《为兄轼下狱上书》,向朝廷请愿:只要能为兄长赎罪,愿免一身官职 。 心情低落的苏轼在狱中,也给弟弟写下诀别诗,把一家人都托付给弟弟照顾,“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因 。 ”可见兄弟情深 。
此后,两兄弟又多次被贬调迁,但在艰难时局中,一直相互支持勉励,不曾断联 。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 。 农历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苏辙送苏轼出海,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 。 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 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 ”这是兄弟二人最后一次相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