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们誉为书圣的是谁 书圣是指哪位书法家,其代表有《 》

小编现在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书圣是指哪位书法家,其代表有《 》”的核心内容以及“被人们誉为书圣的是谁”的相关知识, 希望能够帮到您 。
书圣指的是谁?

被人们誉为书圣的是谁 书圣是指哪位书法家,其代表有《 》

文章插图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 , 字逸少, 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 东晋大臣、书法家, 丹阳尹王旷的儿子, 太尉郗鉴的女婿, 有“书圣”之称 。 凭借门荫入仕, 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 累迁右军将军, 人称“王右军” 。 永和九年(353年), 组织兰亭雅集 。 撰写的《兰亭序》, 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 永和十一年(355年), 称病弃官, 迁居于绍兴金庭 。 升平五年(361年)去世, 安葬于瀑布山 。
善于书法, 兼善隶、草、楷、行各体, 精研体势, 心摹手追, 广采众长, 备精诸体, 冶于一炉, 摆脱汉魏笔风, 自成一家, 影响深远 。 风格平和自然, 笔势委婉含蓄, 遒美健秀 。 在书法史上, 与钟繇并称"钟王", 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 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 ”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 其子献之, 善草书;凝之, 工草隶;徽之, 善正草书;操之, 善正行书;焕之, 善行草书;献之, 则称“小圣” 。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 与子敬书俱传, 皆得家范, 而体各不同 。 凝之得其韵, 操之得其体, 徽之得其势, 焕之得其貌, 献之得其源 。 ”其后子孙绵延, 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 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 编为《万岁通天帖》 。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 有法书录入 。 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 妙传家法, 为隋唐书学名家 。 后战乱中, 其后世走乱, 家谱遗失, 后世分布在沈阳, 海伦等地 。 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 有其演变过程 。 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 钟(繇)、张(芝)擅美, 晋末二王称英 。 ”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 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 献之从父学书, 天资极高, 敏于革新, 转师张芝, 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 媚妍甚至超过其父, 穷微入圣, 与其父同称“二王” 。 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 “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 于逸少亦然” 。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 。 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 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 ”“不迨”, 或作“不逮”, 不及之意 。 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 因而舆论遂定 。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 第二次则在唐 。 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 不仅广为收罗王书, 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 评钟繇则“论其尽善, 或有所疑”, 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 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 。 通过比较, 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 “心慕手追, 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 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 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 无不尊晋宗“二王” 。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 五代的杨凝式, 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代赵孟頫, 明代董其昌, 这些历代书法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 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 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 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 。 “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 但世代名家、巨子, 通过比较、揣摩, 无不心悦诚服, 推崇备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