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记是什么体裁

1、桃花源记的记是什么体裁桃花源记的记,其体裁是散文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 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 , 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
2、桃花源记的翻译1、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 , 中间没有别的树 , 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
2、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 , 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 , 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 , 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 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
【桃花源记的记是什么体裁】3、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 , 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 , 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
4、渔人出来以后 , 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 , 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 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 , 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
3、桃花源记的主旨是什么《桃花源记》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 , 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与世无争的意境 。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 字元亮 , 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后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代表作有《陶渊明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