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国情是什么( 二 )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 , 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
语言特点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 。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 。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 , 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 。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 。
《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 , 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 。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因为直率 , 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 。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
思想特质
萧红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认为作家是超阶级的,作家应该为人类而写作 。即便是在抗战救亡时期,她也拒绝使小说直通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 。萧红的创作摆脱了狭隘的阶级论 , 具有自己成熟的文学主张,这也是萧红能成为优秀作家的重要前提 。萧红创作之初确实接受了左翼文学的影响,有着些许左翼文学激进的色彩,对底层的民众,尤其是底层的被阶级和男性双层压迫的女性给予了深刻的同情 , 其作品人物多以女性、儿童、老人为主,而女性更为常见,女权主义思想日渐成熟 。但是,萧红的创作与流行的现实主义左翼文学又有着很大差异,她的阶级观念不但是政治的、经济的 , 而且是文化的,是强势与弱势的对立 。抛开“抗日”的政治内容,她的《生死场》依然有直逼人心的惊心动魄的力量 。从直接面对人的生存层面说话这个角度来说,萧红或许比鲁迅走得更远、体验得更深、离信仰更近 。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 , 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 , 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
萧红天真,莽撞 , 热情 , 这个是她的优点,不过也造就了她的不幸 。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她短暂的生命之旅,饱尝了太多的爱的幻灭和悲哀,每一次的爱情都让她伤痕累累,不堪重负 。因而在其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和无爱的悲凉感 。
萧红在追求爱情,追求自由 , 她只想做自己,却又永远做不好自己 。在每一段感情的起初 , 萧红似乎都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资本,得以依傍一个男人 。她所依赖的爱人——陆振舜、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还是她所敬重的鲁迅,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她永远的救星 。
用萧红本人的话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所谓的红颜薄命、情路坎坷,原因全在于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