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山脉地形图 关于风水山脉的书有哪些


【光的回响】
作者:阙成岱(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凤凰的小孩不知道沈从文的很少,他们从长辈自豪的叙述中、从老师的课堂上、从城中商铺印有“沈从文”三字的书籍里、从各种渠道知道沈从文,可谓耳熟能详,但真正认识沈从文的很少,我便是其中之一 。
小时候,父母会在天气晴朗的春日里带着全家出门踏青,在我的印象里总是避开人多热闹的南华山,而独选沱江下游的听涛山 。听涛山其实并不高,也不陡,可在还是孩童的我眼里,却特别高、特别陡、特别难爬 。每次爬到一处较为宽广的平地时,母亲便让我们休息片刻,从这里往下俯瞰,只见两山之间沱江绕着山脚,向着远处静谧流淌 。孩童总是好动的,休息过后便四处乱跑,而母亲总叫住我,让我在一块大五彩石前放上一束鲜花,并告诉我:“这是沈从文先生的墓 。”一块大石头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墓?幼小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听涛山、五彩石、沈从文,我也只记住了沈从文 。
中学课文里有一篇节选自《边城》的小短文,名为《端午日》,文中着重描写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花船 。”这是我从小看到大的,我就是在这样的风俗里生活和长大,原来这些日常风俗可以写成文章,还很好看 。你看《端午日》后面还有抢鸭子的描写呢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提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这种欢乐过端午的场景,闭着眼都能从我脑海里一一闪过 。文字原来如此有魅力 。沈从文还有哪些关于凤凰、关于湘西风俗的描写呢?我有些着迷了,回家后就在书房里翻看,《从文自传》《沈从文家书》《湘行散记》《边城》和各种对沈从文的评论,原来母亲是个“从文迷” 。
我从《湘行散记》看起,看到了我如画家乡的山水长卷:清澈潺潺的溪流、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粗犷淳朴的号子、忘不掉的橹歌,醇厚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粑,还有那记不完的龙舟赛 。而读《凤凰》时,他的文字唤起了我的乡愁,从我记事起凤凰便是一座静谧的小城:北门码头还未有拥挤排列的游船,只有伴着夕阳洗衣的女子及在河中嬉水的小孩;放学路上的古老城墙还可见岁月斑驳的痕迹,青苔沿着墙壁向上攀爬,直到覆盖整个墙壁;杨家祠堂响起本地傩戏的唱腔,戏台上表演着小孩看不懂的剧目;日落夕照伴着晚霞洒在城墙上,而后灯火渐熄,小城归于沉寂,虫鸣成了唯一的声音,不过随着朝阳升起,小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日升与日落,闲暇与忙碌,不断交替,时间缓慢流逝 。
长大后,看了沈从文的书,就想再一次去听涛山沈从文墓地,这次是我邀了母亲同行 。听涛山真的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的,完全没了小时候陡峭的印象 。山中依然竹林葱茏,绿草茵茵,潺潺的沱江依旧在山下静静流淌,只有两边建满了水泥房子和小时候有些许不同,这房子有些煞风景,不要了它才好 。一进山便是他的表侄黄永玉先生的碑题“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边上山,边听母亲讲,沈从文当过兵,十几岁即从眼前沱江出沅水而去,他的一生和水相连,沱江、酉水、沅江紧紧地系着他,从沱江出去,又回到了沱江畔,所以他的人生算走了个圆 。再到小时候歇息的平地,原来这是听涛山的山腰,再看这块五彩石,依然是小时候的模样,粗糙的、未经任何雕琢的、朴素的一块石头,但分明又有些不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