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家族群 崔氏家族风水( 二 )



崔氏家族群 崔氏家族风水

文章插图
齐齐哈尔崔氏家族六世祖崔枝蕃墓地,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至四年(1739年),位于现在嫩江县前进乡泰照村南1.5公里处,茔地四周在建墓初期栽植从云南运来的红皮云杉两千株,占地面积100公顷(现隶属嫩江县高峰林场) 。主墓座落于北岗高处,坐北朝南,后倚山丘,俯视旷野,是一块人称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 。墓室用青砖砌筑,并用木炭、白灰、桦树皮围之,上覆黑土,墓前设有石桌、香炉等 。墓区筑有1.5米高的青砖围墙,南北长约40米,东西约30米,南墙居中设有大门并建有木制牌坊,上悬横匾三块,其中一块书“庇福功宗”,两侧配有楹联,门外立有七孔透龙墨尔根北路站官崔枝蕃石碑一座,上刻清皇诰命碑文,门外东侧建有守墓房两间 。主墓东北另有崔枝蕃之子崔标(麻力图)墓院一处,此墓院于嘉庆六年(1801年)建成,并立七孔透龙石碑一座,上刻“奉天承运”碑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崔枝蕃主墓的正东,又有七座一字排开的崔氏先人古茔墓院,这些墓院围绕主墓形成了以始祖墓为中心的一个完整古墓群体 。嫩江崔氏家族墓群年代久远,规模较大,远近皆知,被称为嫩江崔家坟 。嫩江崔氏古墓群是黑龙江边陲近代史上为官者中很著名的家族墓群 。

崔氏家族群 崔氏家族风水

文章插图
崔枝蕃墓地规模较大,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古墓群体,地理位置为东经125°14,北纬49°13,海拔240—305米,墓地北起嫩江至新高峰铁路169公里500米处,南至泉眼,长1500米;东起铁路线西至铁路线涵洞,宽1000米,中心为崔枝蕃和崔标(麻力图)墓地 。占地30平方公里,崔家坟整个范围为100公顷,这样一个有其历史价值的古墓群,在1966年文革时被彻底毁坏,现已成为废墟,墓室变成土坑,石碑、额匾、围墙及房屋的青砖被拆除它用,一个完整的历史文物古迹已面目全非,不堪入目 。为了恢复其原来面貌,还其历史文物的真实价值,崔氏名士崔文璞教授合同崔世厚、崔运厚、崔韵清和崔满贵等族人,代表嫩江崔氏于1992年6月向嫩江县人民政府提出《关于‘文革’中崔氏祖茔被毁应落实政策的申请》 。嫩江县人民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于1993年批准了嫩江崔氏祖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黑河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一古墓已成为省级高峰森林公园的核心 。嫩江崔氏祖茔地不但是嫩江崔氏族人的标志,同时也是嫩江县城区开辟和发展的里程碑;它不仅是嫩江崔氏族人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嫩江县名副其实的历史文物古迹 。因此重新修建,恢复其历史本来面貌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 。
崔枝蕃在墨尔根有十嗣(俗称嫩江十房) 。其二子崔宾(格三太)曾任黑龙江水师营总管(三品),诰授“资政大夫”、军功加二级记录四次,夫人崔氏诰封“恭人”;六子崔璞在乾隆十年(1745年)至十七年(1752年)间任墨尔根第三任管理官庄屯官;十子崔标(麻力图)也诰封为“昭武都尉”,夫人宜麻其氏诰封“恭人” 。崔氏在嫩江是名副其实的豪族大户人家,其后裔枝繁叶茂,至今已有十一代子孙,1350余人 。嫩江崔氏是以各房七世祖为主体,以十三世祖为基本单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族体系 。
在清代,崔氏家族有多人在黑龙江水师营、驿站和官庄任重要官职,也有在官庄屯田从事农业生产的,为建设和保卫黑龙江做出了很大贡献 。清末民初,崔氏式微,在解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嫩江崔氏族人基本上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主,世代相继,致力于开发和建设家园 。从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崔氏族人纷纷走向祖国解放战场和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离开家乡奔向祖国各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