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宗教文化,壮族信什么?( 二 )


壮化佛教
其实,所谓佛教,壮人只知道送子观音,很少知道佛祖释迦牟尼 。佛教有六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动物 。壮人虽接受轮回,但不知六道,只取其中投胎这一道,而且还是用花王的花来投胎 , 与佛的轮回理念相去甚远 。神谱、法器、经典都源出佛教,只敬释迦牟尼等佛教神祗,经书只按壮族文化进行了改编 , 这是典型的壮化佛教的一个实例 。
天主教
明代天主教开始进入壮乡 。万历年间意大利教士利马窦到桂林传教 。明末奥地利翟沙微给朱由榔等明室皇族140人洗礼,曾来到南宁 。1650年波兰卜弥格来邕协助翟纱微 , 不久被清兵所杀 。鸦片战争后,18448年罗马教廷传信部已将广东、广西两省教区划给巴黎外方传教会为传教活动范围”,1997年已有教徒7万多人 。
基督教
基督教在借助于不平等条约《西江通商及滇缅重定界约专条》才进入广西,先后有英、美一百多名教士、医生和工作人员到桂林、南宁、梧州活动 。1919年有教堂62座,教徒4722人 。近来基督教为了立足 , 也不得不对入教者网开一面,让信徒保持敬祖习俗,并将圣歌译为壮语诵唱 。1972年也发展了教徒2万多人 。
2、壮族的历史背景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
3、壮族的花炮节是几月几日1、花炮节各地节期不一 , 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等 。
2、花炮节,是侗、壮、仫佬族的传统节日 。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江西上栗、湖南等地 。
3、花炮节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 。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 。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 , 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 。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 , 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 。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五炮 。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 , 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 。
4、抢花炮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抢花炮是富禄三月三时最重要的活动 , 如小镇一样有着百年历史 。三月三又名“上巳节”,时间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又叫“元巳” 。侗族在这一天要燃放花炮,所以又称花炮节 。花炮是侗族三月三的传统节日 , 它的起源应是侗族的娱乐狂欢,在侗族居住的广西、贵州交界地区更盛行 。
4、壮族的文化主要有哪些1、铜鼓
【壮族的宗教文化,壮族信什么?】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
2、壮锦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 , 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
3、歌圩
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右江一带称为欢 , 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 。歌圩日期各地不同 。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