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早中晚时间划分是怎么样 一天24小时早中晚怎么划分

导语:大家都知道 , 每一天我们都是通过时间来知道早上、中午和晚上的 。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 , 24小时早中晚时间划分是怎么样的?一天24小时早中晚怎么划分?
24小时早中晚时间划分
清晨:05:01-06:59
早上:07:01-08:59
上午:09:00-12:00
中午:12:01-13:59
下午:14:00-17:59
傍晚:18:00-18:59
晚上:19:00-23:59
凌晨:24:00-05:00
古人如何区分时间
古人日出而做 , 日落而息 , 严格的按照太阳的位置来安排全天的作息 , 古代的早中晚 , 是按日出 、日中、日落来划分的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发展  , 到了现代社会 , 以太阳作为自己一天行动的指导是不合实际的 , 所以现在都是按照时刻表来划分一天的时间 。
在古代 , 光阴表示时间 。时间是人根据物质运动来划分的 , 不是本来就有的 , 宇宙中的“时”本来是没有间的 。物质运动需要耗费“时” 。
但是如果不把“时”分割成间 , 我们的思维就无法识别“时” , 我们之所以能思考 , 是因为思维能对物质世界命名 , 物为实 , 思为虚 , 思命物以虚名 , 为思所用 。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 , 以下漏击点为名 。一更分为五点 , 所以 , 一点的长度合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 , 念念在心 。早已至五鼓三点 , 太宗设朝 , 聚集两班文武官员 。”“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
中国时间的由来
古时没有时钟 , 先民们过着“晨光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 。在年复一年辛勤劳作中 , 先民们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窥测到时辰的规律 。据《史记》记载 , 黄帝使羲和占日(测日影) , 臾区占星气(观星宿) 。从而开始有了时间的观念 。中国的十二时 , 自上古以来 , 就有着它悠久的历史 , 《周易》系辞中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观法于地 。”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外东经》中也有“九日居下枝 , 一日居上枝” 。《羿射九日》邮票内容 , 讲的就是帝后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太阳 , 每天一个太阳在天上轮流值日 , 十日为一旬 , 后运行紊乱成灾 , 被后羿射掉九个 。这是十干的来历 。
关于月的来历也出自此书《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 ,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 此始浴之 。”成为十二地支的来历 。神话故事是无所考的 , 但每天十二等分的时辰 , 在殷朝以前就已使用 。殷朝后期还把十二等分化为十六个时段 , 白天十段:日出、食时、莫食……晚上六段:日人、黄昏、人定……到秦朝后期 , 星官们根据北斗星的斗柄所指定的方向 , 又把天划成十二等分 , 每月斗柄指一辰 , 每年一个周天的特点所指的辰位为月健 , 规定冬至月为子月(阴历的十一月) , 就把十六时段定为十二时段 , 即至今所用的十二个月 。
古时敲梆巡夜 , 以防范盗贼 , 故有梆敲漏点勤报更之说 。漏 , 是漏壶 , 也叫漏刻 , 把一昼夜分成100刻度 。更 , 乃是一夜分五更(约一个时辰) , 一更分五点 , 每进入更初时报更 , 每隔约24分钟报一次点 。记更的始末是以“西见长庚始记更 , 东见启明为更尽” , 就是日落后 , 从西方天空能见到长庚星开始记更 , 第二天天亮在东方能见到启明星为五更 。到了宋代又出香篆、更香、辊弹等 , 记时方法就更多了 。《中国古钟》邮票“唐代景云钟”也是专供击钟报时用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