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放鞭炮有哪些讲究?
倪方六《百科知识》
过年燃放爆竹,在中国的历史相当悠久 。民俗学认为,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活动 。古人燃放爆竹,一般要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然而燃放习俗各个朝代有所不同 。
【放炮器工作原理 放炮有什么讲究】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
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 。《周礼·春官》篇所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 。“爆”,其实就是烧,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要发出声响,这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用火”方式 。

文章插图
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而发出很大的响声,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燃料,故“爆竹”流行开来 。宋代,爆竹又衍变成了“燎竹”,宋代文人袁文的《瓮牖闲评》书中有“岁旦燎竹于庭”的记载 。其对“燎竹”的注释是:“燎竹者,爆竹也 。”
过年燃放爆竹盛行于唐宋时期
“爆竹”的产生原本是一种民俗现象,但其能广泛流行,据说与一个名叫李畋的唐代道士有关 。《异闻录》记载,李畋“邻人仲叟为山魉所祟,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爆之,鬼乃惊遁 。至晓,寂然安贴” 。从《异闻录》所记来看,李畋的“爆竹”仍是传统的焚烧方法,与现代的爆竹完全是两码事情 。说他以小竹筒装硝,导引点燃,以硝烟驱散瘴气,不过是传说而已 。
过年燃放爆竹,唐代开始盛行 。唐诗中爆竹有许多描述:“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元稹《生春二十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来鹄《早春》) 。
过年燃放爆竹之风到宋代更为普遍,宋代文人所记比唐代更加丰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陈与义《除夜二首》)、“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然而,这时广泛流行的爆竹并不是用火药制成的,而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燎竹”风俗,即烧真竹子,又叫爆竿 。现代乡村仍能看到的烧“岁火”现象,便是此遗俗,岁火越旺越吉祥 。
“封门炮”“迎神炮”“报旺鞭”各有说法
从宋代起,中国的“爆竹文化”丰富起来,燃放更讲究,民俗目的更明确 。过年,从除夕之夜起,一直到正月十五,不同日子要燃放不同的爆竹,不同日子所放爆竹的意义也各有不同 。
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叫“封门爆竹” 。放过这道爆竹后,家人不能再到外面出去行走,而是一起围着火盆守岁,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
有的地方“封门爆竹”又叫“封门炮” 。过去穷,债主在大年三十都不忘上门索债,欠钱的都关门躲起来,故有“封门”一说 。封门爆竹燃放后,再恶的债主都不会再上门讨债,让穷人过个安心年,此即俗话说的,“三十夜头不见面,不过十五不问钱” 。
除了“封门”说外,另有“辞旧”说,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最为广泛的象征意义 。还有“迎神”说,准确地说是迎接灶神 。灶神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夜送上西天,送时也要燃放爆竹 。大年三十晚上返回人间,故还要燃放 。因为各种含义兼有,所以除夕之夜燃放爆竹最为集中,《会稽志》所谓“除夕爆竹相闻”,反映的就是古代这种风俗 。
除了大年三十燃放爆竹,年前的“腊祭”活动还会燃放“霸王鞭” 。农历腊月是各家祭祀百位神仙之际,祭祀时间或固定于腊月初八的“腊日”,或于腊月择吉日行祭 。行祭时,家家都要挂上各种神像,燃起熊熊炉火,供桌上摆上供品,敲锣打鼓,燃放爆竹 。“霸王鞭”,民间又称“报旺鞭”,意思是预报来年兴旺 。清代蔡云在《吴歈》诗中云:“一样过年分早晚,声声听取霸王鞭 。”
- 小时候看过一个动画片,里面有个机器人女孩,叫小雨,她是大饼博士发明出来的,那个动画片叫什么名字?
- 幼儿园要第三批才开学,只能带着孩子上班,什么的防护工作比较有用?
- win10硬件加速有用吗 win10用什么加速器
- 家用健身器材哪些好?
- 英雄战魂专属武器怎么获得 武魂战骑怎么获得
- 当你离开一个工作三年的地方你有什么感想?
- 福州哪里学日语 福州日语工作
- 万份收益计算器 支付宝余额宝计算器
- 女人如何赚钱比较快 女人赚钱快的工作
- 女生学金融科技怎么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