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节是哪个节日的别称 原来七夕节还叫女儿节

【女儿节是哪个节日的别称 原来七夕节还叫女儿节】导读:古代节日有很多,传到现在就是传统节日,而每个传统节日都是有诸多别称的,那么你知道女儿节是哪个节日的别称吗?原来七夕节还叫女儿节,除此之外还是七巧节、七姐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接下来和小编一起去看看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吧 。
女儿节是哪个节日的别称
原来七夕节还叫女儿节 。
七夕节 , 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 , 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 , 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 , 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 , 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 ,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 , 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 , 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 , 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 , 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2、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 。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 , 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 。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 。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 , 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 。司马懿只乖乖地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心中的郁闷 。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 , 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 。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 , 光彩夺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 , 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