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冷知识17则:杨贵妃为月饼定名,慈禧延长中秋节…

【中秋节冷知识17则:杨贵妃为月饼定名,慈禧延长中秋节…】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  
中秋节,源于上古,普及于汉,定型于唐,盛行于宋 。  
唐时,中秋节才固定为一民俗节日 。  
如,《唐书·太宗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 。”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秋节五花八门的习俗,凝聚了古人众多文化底蕴 。  
单是中秋节的别称就有十多个,其文化传承可见一斑:  
一则因节庆时间,称八月节、八月半、八月会、仲秋节等;  
二则因节庆内容,也称月节、月夕、拜月节、玩月节、追月节等;  
三则因节庆寓意,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四则因时令特点,诸瓜果成熟上市,又称果子节…  
   
关于中秋节起源,多与古人崇拜、祭祀月亮等遗俗有关 。  
另有一说,中秋节与科举考试有关,更增添了其文化底蕴 。  
旧时,科举三年一次秋闱大比恰在八月里举行,古人多在中秋庆贺科举高中者,渐成习俗 。  
且,由此衍生出一个成语,蟾宫折桂 。  
如,《红楼梦》第九回,黛玉听宝玉要去学堂,便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  
   
不过,科举也衍生出一陋习,打秋风 。  
旧时,科举考取功名者,常以新贵人身份到亲朋好友家窜门子;  
作为礼节,被拜访者要送他们一些贺礼或者盘缠,以示庆贺 。  
因此陋习多借中秋节来索取财物,故称“打秋风” 。  
如,《儒林外史》:“张世兄来打秋风,甚是可厌 。”  
   
中秋节的主打食品,首推月饼 。  
不过,月饼名称不一,多有变化 。  
商代的“太师饼”,应是月饼的老祖宗 。  
汉代,张骞从西域引进芝麻、胡桃,便有了以此为馅的胡饼 。  
到了唐代,月饼名称更多,或叫胡饼,或称月团,或曰小饼…  
如,《留别廉守》有言: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  
据传,杨贵妃觉得胡饼之名不雅,遂改其名月饼 。  
不过,月饼之名并未因此固定 。  
如,慈禧太后因“月饼”与“月病”音近,她身为女人颇为忌讳,遂改名为“月菜糕” 。  
嘿嘿,慈禧太后也太有文化了…  
   
另有一说,月饼始于元朝 。  
元末,朱元璋在月饼内藏纸条,“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来传递起义信号 。  
到了起义那天,各路义军一呼百应,顿呈星火燎原之势 。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纪念这一历史,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  
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如,明代《西湖揽胜志》:“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  
   
旧俗,中秋节吃月饼时要按家人数切块,每人一份 。  
连没回家的亲人,也要留一份,待其归来品尝才算圆满 。  
不过,月饼富含脂肪,不可贪吃,更不可空腹食用 。  
否则,胃肠因糖分、脂肪过分集中,大量分泌胃酸,从而诱发胃肠不适 。  
   
目前,最大月饼有多大?  
据传,2013年中秋节,由15名专业厨师历时3天制成一枚巨型月饼;  
其直径为2.57米,重达2496.4公斤;  
其原料,用糖300公斤,面粉500公斤,蛋黄4000个及莲蓉2300公斤,刷新吉尼斯记录;  
不过,此类吉尼斯记录,实有浪费粮食之嫌…  
   
中秋节,南方人有喝桂花酒助兴的习俗 。  
有一传说挺美,吴刚月宫伐桂,桂花子洒落人间,便有了桂花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