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 泛读 精读与泛读的例子( 二 )


所以,千万不要把顺序搞反了,精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前期大量的泛读更是重点 。
千万不要在孩子泛读的积累阶段,就不停地去强调,或者逼迫孩子去做精读,那样会破坏孩子阅读的兴趣 。
更何况,很多人所谓的精读方法,根本是错的 。

精读 泛读 精读与泛读的例子

文章插图

阅读的趣味性很重要
谈论精读的人很多,谈论阅读的专注性和趣味性的人却很少 。
孩子阅读的时候不专注,肯定就没有什么思考,不专注的阅读积累起来的量,很难达到质变 。
孩子不专注,除了自身的专注力外,还跟读物本身的趣味性有关 。
我自己是在六年级的时候开始读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
在涵涵阅读过程中,她除了读过一段时间的《幼三国》外,对于《红楼梦》她现在的认知仅仅局限于这是四大名著之一 。
所以我挺难理解,让孩子在一二年级就开始读《红楼梦》这种需要很多人花一生去研究的著作的 。
不否认,真的有牛娃,毕竟很多著名的诗人,成名就很早 。
但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 。


精读 泛读 精读与泛读的例子

文章插图

最近跟涵涵一起读《山海经》,发现那里面的奇人异兽、民俗神话比很多经典名著对她的吸引力更大 。
有些书,单单听名字,就让孩子欲罢不能,比如《魔法指环变便便》、《书包去远足》、《冰箱放暑假》、《电饭锅参加运动会》等等 。
有些经典是好,但不符合孩子现阶段的心理喜好,我们可以暂且放一放 。
有时候让孩子读一些“闲书”,并不是在浪费时间,很可能正是因为这些闲书,培养了她的阅读兴趣,教会了孩子很多常识 。
量变到了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变,我们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积累了一套自己的阅读方法,积累了许多的背景知识,前人经验,处事方式,甚至价值感,孩子也是一样 。
孩子爱阅读,肯大量阅读,这是多么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一件事 。
为什么要用他读懂了吗?
这样好不好?
……
诸如此类的焦虑去影响孩子呢?
阅读量大,并不是说阅读质量就一定不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