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顺怎么从风水上解决 出行不顺有什么讲究( 二 )


【不顺怎么从风水上解决 出行不顺有什么讲究】在古代,人们行前祭神的习俗通称之为“祖道” 。祖的地点一般在家门、城门、河畔、桥边 。《古事类苑》卷八十四引古诗云:“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
祖道风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 。如《诗经·大雅·韩奕》曰:“韩侯出祖 。”有关先秦祖道仪式,《仪礼·聘礼》有明确记载:“出祖,释軷,祭酒脯,乃饮酒于其侧 。”祖道的大致程序是:先进行軷祭,通过祭道神以求得道神保佑旅途平安;后饮饯,主要是饯送行人,表达送行者的不舍,并对出行者给予安慰,亦即表达别情 。[1]为了取悦路神,在祭祀路神之时,先要委土成山,再放上一只牲畜,由使者进献酒和脯以祈祷 。然后,大家在旁边饮酒饯行 。礼毕,乘车从牲畜身上碾过,寓意行道之人前路无艰险 。祭祀之人身份尊卑有别,軷祭所用牲畜因而各有不同,天子用犬,诸侯用羊 。如《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在离开燕国去秦国刺秦王前,“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


不顺怎么从风水上解决 出行不顺有什么讲究

文章插图



荆轲别易水
到了汉代,祖道之风依然盛行,甚至还能借助祖道是否顺利来预测祸福 。根据《汉书》记载,废太子刘荣被景帝征召时,临行之前“祖于江陵北门,既上车,轴折车废”,江陵父老因而流涕窃言:“吾王不反矣 。”后来刘荣果然畏罪自杀 。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行要选择吉日,拜求路神,,祈求平安 。不过,这一时期祭祀的已不再是祖,而是各地自己的路神 。这样,魏晋以后,祖道祭祀行神的意义逐渐淡漠,转而注重对人的惜别之情,成为会亲聚友抒发离情别绪的一种礼俗,有关祖道活动的诗歌也慢慢兴盛 。曹植在《圣皇篇》中曾写道:“武骑卫前后,鼓吹箫笳声 。祖道魏东门,泪下沾冠缨 。”这一时期,祖道仪式不仅有音乐伴奏,而且在各个阶级中都比较流行 。到南北朝隋唐时期,“祖道”诗就比较少见,唐代很盛行送别诗,这其实是对祖道诗歌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唐诗中的重要分支,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至宋代,行神有陆地行神和水上行神两种 。陆地行神有梓潼君、五通神、紫姑神等;水上行神有天妃、龙王等 。
注释:
[1]参见李立:《神话视阈下的文学解读:以汉唐文学类型化演变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